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称解释
1. 连续报道
【答案】连续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持续的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此类报道可分为进行式连续报道与反应式连续报道。前者往往用来报道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以事物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先后为着眼点,不断地发表多篇报道; 后者往往是重要的、典型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反应,然后将这些“反应”报道出。
2. 新闻本源
【答案】新闻本源是指产生新闻的根源。要从事新闻报道,必须弄清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有了事实的发生、变动,才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把握新闻的本源,坚持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原则,,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要求。
3. “第二种翻译”
【答案】“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记者对于每个行业中的“行话”,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西方新闻学者在谈到改进新闻写作时,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就是“不要用技术语言”。他们强调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而对于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例如经济报道、科技报道等,更要对其中一些专业性内容与专业术语进行必要的通俗化“翻译”。对于这类报道,提高可读性的关键就在于作好“第二种翻译”。因为如果读者对报道中的基本术语感到陌生,势必造成阅读过程的中断,给接受信息带来障碍,也就谈不上传播效果。
4. 系列报道
【答案】系列报道是指对在一个较短时间内人们普遍关心的几个重要的相关问题或一个重大问题的几个侧面,分为若干各自独立又有机结合的篇章加以报道的形式。选好主题是完成系列报道的关键,它不仅要统帅所有的材料,还要统帅各个独立篇章的中心思想,使它们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占有大量材料是完成系列报道的基础。安排系列顺序时应注意各篇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有利于发挥其强势。系列报道不仅仅简单报告事件的现状、变动和结果,而且还需透过现象触及事
物的本质,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一种有较强指导性的报道形式。
二、简答题
5. 怎样认识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的特殊功能主要体现为:
(1)拓展通讯文体的报道视野,促进通讯由“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向新闻文体的回归。 ①在选题和报道对象上,社会观察通讯自成一体。
此类文体开拓了人物、事件、风貌、工作以外的另一领域,即社会现象与社会间题。这不仅极大地开阔通讯的报道视野,也提供一种迅速反映现实、监督社会生活的有力武器,而且还以一种自下而上的平民视角。
②在通讯的写作理念上有较大创新。
社会观察通讯突破传统通讯写作“非黑即白”“直线思维”、追求对报道对象的“终极性结论”等典型报道的写作模式,以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报道”方式,曝光社会万象,展示社会矛盾,追踪动态的时代思潮。
(2)满足受众对社会信息的获知欲及追求社会公正的愿望。
①它的选题来自社会实践,并集中于那些普遍存在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它可以比较及时地向受众提供有关的最新社会信息。
②社会观察通讯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揭露、批评贴近百姓生活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这不仅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代表了民意民情,可以称为受众宣泄不满的渠道,称为社会的“排气阀”。
(3)设置议题,自下而上地行使新闻监督权。
社会观察通讯从社会生活中选题,以调查采访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把受众关心的话题变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或焦点,再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使社会一一媒体一一政府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促使社会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6. 在新闻写作中如何贯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需要编辑部在各个环节,包括从选题、采访、写作到编辑、排版、印刷等生产全过程的共同努力。在进入新闻写作阶段后,要贯彻新闻真实性的原则,避免报道失实。
新闻写作中避免报道失实应注意的问题:
(1)在确定主题和选择报道角度时要坚持独立思考
新闻写作首先要确定报道的主题和角度,这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惟上、不惟钱、只惟实,不盲目地“跟风”和“跟钱”。手中的笔只有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真实性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2)在谋篇布局时要避免片面性
谋篇布局实际上体现作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与分析。掌握与运用科学的方法,辩证地、全面地反映和报道事物,是防止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要求正确交代因果关系,避免以偏概
全、以点代面,对复杂事物要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报道,掌握“平衡”原则。
(3)在写情节细节时要严禁想当然
新闻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不能将推测、推论、合理想象的东西作为事实来写。新闻事实常含有不可预料的方面,想当然容易失实。
(4)培养质疑意识,注意核对引用材料
实践已证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反复核实,可以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新闻报道涉及面广,要求记者培养质疑意识:
①稿件中所引用的材料,包括采访中获取的各种素材、背景资料、史料,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查询与核对。
②对被采访者的自述,即记者通过采访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也要保持质疑意识,也要核对。 ③要注意核对数字。记者在新闻写作涉及数字时,要一丝不苟,养成严谨的作风。
(5)描写要有分寸感
用词造句与描写的分寸感是体现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对人物、事件、过程还是环境进行描写时,都要精心选择用词,力争用更准确、更恰如其分的语言去描述。有些报道失实,缘于记者用词小当或词不达意。在新闻写作中如何描写,特别是慎用形容词,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至关重要。
(6)要注明新闻来源
在消息或者通讯写作中巧妙地交代新闻来源,做到笔笔都有依据,这是堵塞杜撰新闻的一条渠道,对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
(7)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
稿件写完后一般应送审。除媒体内部把关,审稿者主要是被采访对象,以纠正稿件中的失实之处; 有些重要稿件按规定还要送有关部门审稿,避兔宏观上的失实。
三、论述题
7. 论述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
【答案】我国人物通讯的发展轨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半个世纪兴盛不衰
与西方新闻界相比,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人物通讯显得十分突出。以表彰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的人物通讯以其比重大、兴盛时期长、社会作用显著和发展变化快而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中的突出现象。
从延安时期开始,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就十分重视这种报道形式。《解放日报》经常通过宣传军队和群众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来推动抗日战争的开展。我国新闻业的历史经验证明,用人物通讯的形式报道各个时期的英雄和先进人物,曾有过很好的社会效果。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几十年来我们在媒体上推出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以他们的模范事迹、时代精神和民族美德,鼓舞、教育了几代人,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利于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
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关于雷锋的报道,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雷锋精神在社会生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