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财政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的趋势。

【答案】财政收入主要反映企业和居民对政府活动经费的负担水平,对财政支出有较强的制约作用。财政收入规模增长变化趋势与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

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从总体上说,增长势头良好,年均增速:“六五”时期为

时期为 “七五”时期为 “八五”时期为 “九五”时期为 “十五”就财政收入本身而言,各年的增速虽然是波折的,但增长速度不算慢。相对于GDP 的增长而言,则呈现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

(1)1995年以前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从1996年开始回升,并从1998年开始表现为快速回升的趋势。

2. 试述财政必须介入“三农”的理由。

【答案】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我国的特殊性。

(1)财政借入“三农”的一般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对农业和农村来说,政府主要是提供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农民急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技能培训、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

(2)我国的“三农”投入的特殊性

①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a.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受气候条件及其他诸多条件的影响,不仅波动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b.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种不稳定,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市场加以克服,进而又会强烈地冲击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我国己进入以下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从长远看,下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机制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后,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城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是一项巨

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以农民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只能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财政必须介入“三农”。

3. 简述政府对社会保障市场进行干预的原因。

【答案】政府对社会保障市场进行干预的原因在于:

(1)私人保险面临的“相反选择”问题

所谓“相反选择”,是指保险某类人设定一个保险费用,那些愿意买保险的人往往比同类人有更高的风险(即易得病),所以风险较小者便不愿意购买保险。由于愿意购买保险的人中高风险者的比例很高,保险公司被迫提高保险费,结果是越来越少的人买得起保险,使保险市场萎缩,与私人保险不同的是,政府可以强制所有人购买保险,以避免“相反选择”产生的副作用。

(2)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个人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风险是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保险的,如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私人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在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方面低于政府。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大大增强社会抗风险的能力。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来实现对社会风险的保险,从而能使几代人共同承担风险。

(3)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降低决策成本

保险市场是十分复杂的,个人可能要耗费相当的时一间和精力来选购恰当的保险单。如果公共决策若可以为每一个人选择一项恰当的保险计划,个人就不必在决策上浪费资源了。

(4)家长主义

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是一种优值品,由于个人缺乏远见,不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购买足够的保险,因此,实行家长作风的政府强制个人购买,可以防止社会成员在现在与未来的安排上选择不当而造成的贫困现象。

(5)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

市场是以各人对生产所作的贡献(包括劳动和资本)大小来分配收入的。由于各人所拥有的体力、智力、天赋和资本不同,因此根据市场规则进行的分配必然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可以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来纠正和弥补市场机制下收入分配的缺陷。

4. 简述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答案】影响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经济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以及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因素,但生产技术水平是内含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为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支柱。所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

简单地说,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义可称之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 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②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

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5. 简述财政交换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财政交换论来源于魏克塞尔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以及布坎南等对这一传统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这种“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理论。

具体来说,财政交换理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重新确立一套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宪法规则,对政府权力施加宪法约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税制改革。财政交换轮的主要内容是:

①对政府的征税能力必须从宪法上予以限制,因为如果小通过修改宪法来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就不会放弃以前被赋子的权力。

②财政交换论研究的重点是选择税基和税率结构,将政府的总税收收入限制在理想的水平范围内。

③宪法对政府可利用的税基性质进行限制,也有助于确保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和类型符合公民的意愿。

④财政交换论认为,由于政府是使税收收入最大化的政府,它常常试图课以高名义税率并辅之以大量特殊规定,以获得最大收入,所以要从宪法上制约政府制定税收差别待遇。

⑤财政交换论还认为,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本的课税。

总之,财政交换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

①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

②为了使政府官员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动机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顶算决策中的重要性。

6. 简述公共产品类型及其特征。

【答案】(1)公共产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应的。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产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一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住是公共产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产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产品中受益。非竞争性是公共产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公共产品的重要特征。

(2)类型有以下两种:

①纯公共产品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属于纯公共产品,一般完全由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