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财政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答案】财政支出的合理规模是从分析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入手,参照前人的规范性分析并结合本国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现实情况来寻求的。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了,但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护生态环境等任务,这就要求在一段时间内仍然需要适度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因而财政收入增长的可能性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必要性,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财政运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力一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三是政府十预政策。

①关于政局稳定问题,皮科克与威斯曼的分析己略有所述,当一国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地扩大,而且事后一般难以降到原来的水平。

②关于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国的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模式有关,一般而言,倾向于集中的单一制国家,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略高一些,倾向于分权的联邦制国家则相对较低,北欧各国山于政府实施高福利而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最高。

③至于行政效率则涉及政府机构的设置问题,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

当前我国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这里要抓好四个环节:

①坚决实行政企分开。

②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③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3)社会性因素,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失业和贫困救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化等支出的增长压力就大。这些社会问题,都会对财政支出不断提出新的需求,构成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

2.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起决定作用?

【答案】财政收入的规模不是以政府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而是由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

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但从根本上说,首先还是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和价格水平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其净值一一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两者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则流长,根深则叶茂。

(2)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之为技术进步。对生产技术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分析,事实上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研究的深化。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①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果,技术进步速度较快,GDP 的增长也较快,财政收入的增长就有了充分的财源;

②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所占的比例扩大。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附加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首要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更是如此。

3. 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案】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所示。

图 税收的收入效应

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 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在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AB 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切点为在这一切点上,纳

与轴线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

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相切,

切点为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税款相当于AC 乘以衣物价格或BD 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 移至CD 。CD 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

在这一切点

于衣物的支出为

食品价格。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商品的数量组合。

4. 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原则?

【答案】(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两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但在政策实施中,从指导思想上,又不可避免地要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式侧重于某一方面,同时兼顾另一方面。对于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从总体上说,侧重于效率同时兼顾公平,是应有的选择。

(2)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不等于平均,目前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仍要克服平均主义,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拉开收入差距。但也不能把收入差距和效率等同,似乎差距越大,越有利效率的提高。所以,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指劳动致富,即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以正当手段获取高收入,舍此之外的非法所得,既不符合公平,也不符合效率。此外,收入差距要适度,要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 差距过大,将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效率提高。因此,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调节收入差距,使之维持在合理的限度以内。

(3)如何通过市场和财政两种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两种原则的兼顾,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公平分配方面,财政机制主要是通过税收、补贴来发挥作用。以保证每个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和社会福利水平。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一个居民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要多付出劳动,多为社会做贡献,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使全社会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5. 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说起?

【答案】(1)这里学习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2)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由

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这说明政府课税对移至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但不改变购买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