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618专业综合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认知

【答案】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各种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是认知者、被认知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分为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环节。

2. 合法化

【答案】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主要包括:

第一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

第二是诉诸意识形态;

第三是退而求其次,寻求有效性,诉诸社会政策。

3. 政治体系

【答案】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①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

②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二、简答题

4.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内容是什么?

【答案】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1)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被认为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因而其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学派提出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 相反,人们就小会冒着风险去创新。

5. 简述国家机构的特征及其设置原则。

【答案】国家机构,是指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它包括全部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国家日常活动的组织。

(1)国家机构的特征

①阶级性

国家机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是由该社会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掌握的,为维护这个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服务。

②社会性

a. 统治阶级总是以全社会的名义进行统治,国家机构的活动也总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

b. 国家机构的活动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

c. 国家机构的全部费用是由全社会来负担的。

③整体性和系统性

国家机构是统一的整体,是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组成国家机构的各个机关之间既分别设立,又密切联系,既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并形成领导和指挥的网络,是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系统。

④强制性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构的活动普遍地约束全体社会成员,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守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国家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特殊的强制力为后盾。

(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是指统治阶级在组织国家机构时所确定的不同职能的国家机构的相互关系原则,它是不同职能的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在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方面的体现。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

①集权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国家的最高立法、行政、司法、监督、军事、外交等大权集中于国王或皇帝一身,一切国家事务和决策均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根据国王或皇帝的旨意设立机构,这些机构全部向国王或皇帝负责,其主要官员均由国王或皇帝任命或撤换。

②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有两层基本内容:a. 按不同的功能把政治权力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h. 不同功能的权力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关系。分权制衡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上的贯彻,常常体现为按不同的功能权力设置不同的权力机关,如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同时这些机构之间具有相互监督、相互否决的权力,从而形成相互制约。

③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本质上是人民内部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政治协调原则,它承认人民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多样性,同时又确认人民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性,这种多样性和一致性,奠定了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的政治协调原则基础。

6. 简述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否则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改革、发展、稳定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三、论述题

7.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是如何看待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答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分类问题,而且,也揭示了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被另外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种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个阶段由此结束,这一运动的新的阶段由此开始,国家的类型也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