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

关键词:陕西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城市流域论

  摘要

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骨架,是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城镇体系结构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与合理布局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得城镇体系内城市间的规模差异扩大,关系趋向复杂化。
省域城镇体系研究,以区域发展整体和长远利益为基准,侧重于以城镇为核心的空间资源配置,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省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方面有重要意义。
陕西省作为南北跨度较大的省份,受南北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差异较大的影响,城镇体系结构有其独特与不合理之处。除了位于关中的西安都市圈具有一定规模外,省内其余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
近年来对陕西省城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对全省城镇体系的研究,也往往局限在地级城市的级别上,缺少对县级乃至镇级城市的深入。同时,在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中,也缺少对交通网络结构以及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通过提取县级以上城镇多指标规模数据及镇级以上城镇人口规模数据,使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研究精度深入到县镇级别。同时,提取精确到县乡级公路的陕西省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数据为交通数据,使对交通网络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研究精确到乡镇级别。
通过以上两种数据,使用城市首位度、分形、核密度分布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使用路网密度、路网连通度和可达性模型,分析了城镇体系的交通网络结构,分别分析其现状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随后将两者在空间上结合,使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引力与场强模型,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现状,并提出城市流域论和城镇体系高程模型,使用此理论和模型形象地展示了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三维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域扩展到包括周边数个地市区域的泛陕西省区域,对此区域的城镇体系进行了分析,划分了新的陕西省城镇体系范围,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规划设想。主要结论有:
(1) 规模结构上,呈现典型的首位分布特征,中心城市西安规模过大,大中型城市发展缓慢,中小城市的发展因大中城市出现断层而无法与中心城市对接,小城镇数量庞大,规模微小,难以对乡村地区产生带动作用。建议是对西安市加快高端服务业聚集,对轻重工业进行政策引导向周边城市扩散,加快大中型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对小城镇选择重点镇进行投资建设。
(2) 交通网络结构上,过多交通设施集中于西安市周边地区,陕南陕北乃至关中东西两部分,缺乏勾连,使得作为区域枢纽的西安,其过境交通占据了大量的交通流量,布局负荷过重。后续建设,对于关中地区,除了建设西安都市圈环线交通体系外,还应分别建设关中中线和北线的横向交通体系。对于陕南陕北,在现有的横向和纵向主线外,建设两边的辅助交通体系。
(3) 空间结构上,指出陕西省域不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陕西省城镇体系是由多个完整或不完整的小城镇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关中东部包括商洛地区,联系非常紧密,是以西安为核心的小城镇体系,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延安市与其下属县市联系紧密,存在各自的半独立城镇体系,榆林市与省内其他城市联系松散,属于独立的城镇体系。以西安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应该包含甘肃省的天水、平凉、庆阳地区和宁夏自治区的固原地区,形成泛陕西省城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建议,以及区域发展轴和发展区的规划设想。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1) 在数据选取上,首次同时从县级以上和镇及以上两级高分辨率角度对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精度较高。
(2) 在实证应用上,在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中,借鉴城市内部可达性研究中的可动性和易达性理论,并将其分为局部和全局两种指标,提出了局部指标的意义和算法。
(3) 在研究理论上,在引力和场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流域论和城镇体系高程模型,在三维空间上,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态上,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解释,对原有理论有一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