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829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建筑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偷心造

【答案】偷心造是汉族木结构建筑跳头上不置横拱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其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2. 经幢

【答案】经幢是指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

3. 和玺彩画

【答案】和玺彩画是清代彩画作中最高级的一种,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在箍头处用有坐龙的盒子,藻头用齿形衍眼及降龙,枋心用行龙。主要线条及龙、宝珠等用沥粉贴金,主要以蓝、绿底色相间形成对比并衬托金色图案。

4. 盘龙城

【答案】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占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二、简答题

5. 汉南郊礼制建筑的特点。

【答案】王莽执政时期,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城南郊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只有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能明确辨认。

(1)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

(2)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6. 试述明代建筑的发展特点。

【答案】(1)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得到提高,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

(3)在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此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逐渐退化为纯装饰物件,而使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得到加强,构件卷杀得以简化。

(4)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如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

(5)官僚地主私家园林较为发达,多集中在物资丰裕和文化发达的城市及其近郊,造园艺术也有所发展。

(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如此时的彩画主要有苏式彩画、旋子彩画和和玺彩画三种。

三、论述题

7. 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及建筑特点。

【答案】(1)总体布局

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

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

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2)建筑特点

①建筑设计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圆形平面、附会天为“阳”使用奇数,屋面使用蓝色琉璃瓦)

②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③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8. 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答案】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主要有四种:

(1)生土建筑体系

①窑洞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一带;

②土墙平顶、土坯拱顶建筑,主要分布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2)石构建筑体系

碉楼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藏、青藏高原等多山地区。

(3)毡包式建筑体系

蒙古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游牧民族地区。

(4)木构架建筑体系。

①分布于汉、满、回、侗、白等民族;

②宫殿、坛庙、陵墓、佛寺、道观、住宅等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