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829中外建筑史之中国建筑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卜千秋墓
【答案】卜千秋墓是河南省洛阳市烧沟村附近的西汉晚期壁画墓,1976年由洛阳市博物馆发掘出土。墓主为卜千秋,卜千秋墓为夫妇合葬墓,由长方形主室和左右两耳室组成,主室全部由特制的空心砖砌筑,顶部仿券顶做成两坡平脊形式。卜千秋墓画以绘于脊顶的墓主升仙图为主,壁画分布在主室脊顶、门额、后壁上部及隔梁的两面。在门额和后壁上部绘有仙禽、怪兽和四神等。在狭长的脊顶上,绘着由日、月、伏羲、女娲以及四神、仙禽神兽构成的天上世界,男女墓主则在仙人的引导下,乘仙鸟和龙舟凌云飞升,风格朴拙传神。
2. 舍宅为寺
【答案】舍宅为寺是指北魏洛阳有很多佛寺是贵族官僚的宅邸改建的,前堂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佛寺由此进一步中国化,把中国庭园式木架建筑和私家园林成为佛寺。
3. 以材为祖
【答案】以材为祖是《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建筑预算定额,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
4. 祾恩殿
【答案】 祾恩殿是明长陵中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大殿,原称“享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到天寿山朝陵,更名为“祾恩殿”。“ 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极之恩”之意。祾恩殿建成于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外观重檐四阿顶,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下檐斗拱单杪双下昂,上檐双杪双下昂,顶部是重檐庑殿式,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的“九五”之位,采用60根楠木大柱支撑殿顶。
二、简答题
5. 斗拱的基本组成和作用。
【答案】(1)基本组成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翘及斜置的昂组成。其一般用于高级的官式建筑中,大体可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两类。
(2)历史演变
斗拱最早出现大约是在晚周时期,到汉代已经普遍使用但没有定型,隋唐时发展成熟。宋以后主要是往程式化方面发展。辽金继承了唐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从元代起斗拱的尺度减小,作用也逐步减小。明清时更小,其作用仅作为一个装饰性物件。
(3)作用
①斗拱的作用是在结构上挑出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②它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一个过渡。
③斗拱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6.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答案】(1)整体布局
在布局上,中国古代都城有一条明显的以三朝五门为主的中轴线,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自汉至清,历代都城莫不如此,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2)道路规划
中国古代都城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从夏商起就总结并确立了这一条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布置经验,一直沿用至今。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处理方格网道路系统时也是因地制宜的。
(3)城郭设置
中国古代都城一般有三道城墙。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设置了城与郭。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用于保护国君,郭用于看管人民。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而明代南京与北京则有四道城墙。
三、论述题
7. 评述北京明清故宫的成就。
【答案】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其始建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历经14年的时间建成。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无变动。
(1)整体布局
①明清故宫全部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面用宫城(紫禁城)围绕。
a. 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它不仅是拱门,还是一座献俘和颁布诏令的殿宇。
b. 外朝的三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前面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
c.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大宫殿为主,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最后还有一座御花园。
②明清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附会了《礼记》、《周礼•考工记》和前朝各种宫殿型制的特点,
如:
a. 主要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
b. 仿照宋元,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
c. 前三殿和后三宫的关系则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制度。
d. 附会隋唐的三朝五门制度。故宫的“三朝”分别是太和、中和、保和三殿,是对隋唐“三朝”制度的附会,而大清门到太和门间的五座门则是附会“五门”制度。
e. 仿照明初,采用三朝两宫制。
f. 仿照唐代将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因而,御花园修建在宫廷的最后。
g. 仿照唐代,午门采用宫阙制
(2)艺术手法
明清故宫的设计思想是体现帝王权力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精神感染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主要手法有:
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
a. 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合二为一,形成一种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的突出秩序。 b. 为了营造整齐严肃的气氛,故宫的全部主要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的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又灵活变通的手法,体现了居中为美的构图思想。
②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
在1.6公里轴线上,故宫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而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从而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院落的组织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时间叠加的特色。
③建筑形尺度的对比
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的台基高度则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同时,屋顶制度、开间数和装饰题材也因等级而异,其目的是突出主体,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
④色彩和装饰
故宫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故宫显得格外光彩夺目。为了显示皇权的威严,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也都附加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明清故宫建筑的空间组织和立体轮廓达到统一中有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同时它也是世界上优秀的建筑群之一。明清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成就代表了建筑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
8. 试述北魏洛阳城的布局特征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答案】北魏在洛阳建都,实际上是沿用了东汉洛阳城,仍沿用东汉、魏晋的城墙,该城址位于现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
形。 h. 将社稷坛置于宫城前面的右侧,太庙则置于左侧,是附会“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