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通大学艺术学院826中外美术史之中国美术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2. 《五牛图》

【答案】《五牛图》传为唐代画牛名家韩混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堪称“镇国之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从不同的角度画了姿态各异、神形逼肖的五头牛。近景式构图,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浑然天成:笔法练达流畅,线条富有弹性,力透纸背; 画面简洁,主题突出。

3. 展子虔

【答案】展子虔是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画家,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创作了许多壁画。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他的山水画被称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其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游春图》是展子虔的代表之作,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空勾无效”,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己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游春图》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丽的装饰意味,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

4. 明式家具

【答案】明代家具在继承宋、元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则标准,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被誉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艺术特色可概括为:简、厚、精、雅。多用名贵硬木材料制造,以其坚硬细密的质地、典雅稳重的色调、变幻莫测的天然纹理、简洁优美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地展现出作品内涵与外在美的协调统一。

5. 顾绣

【答案】顾绣是明代名噪一时的刺绣类型,实际上是临摹字画的画绣,精巧生动,但又结合刺绣特点,富于装饰效果。明嘉靖时,进士顾名世一家几代都善于刺绣,因称为顾绣。顾绣脱离生活实际,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欣赏性工艺。

6. 黑陶

【答案】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汉族制陶技艺,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7. 顾陆

【答案】顾陆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顾恺之、陆探微。陆探微的人物画师法顾恺之,顾恺之、陆探微_人画风皆为笔迹周密的“密体”,因而并称“顾陆”。顾恺之用线“紧劲联绵,循环超忽”,如“春蚕吐丝”,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陆探微作画“笔迹劲利”,气势连贯,被称为“一笔画”。代表作有《萧史》、《木雁》等。

8. 白描

【答案】白描是一种中国画技法的名称,是一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由宋代李公麟所创。在白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以不着色彩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而著称。白描既精密严谨又注重格法技巧,包含人文士大夫的审美情致。这一单纯洗练,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民族绘画的技巧。

9.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操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的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强调的即在十通过摹写自然山水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情。

10.风俗画

【答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它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政治的、宗教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成功的风俗画,描绘的是健康自然的社会风俗,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画像石、画像砖、北宋张择端《清明上可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李嵩《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二、论述题

11.五代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五代十国,山水画步入发展期,并逐步走向成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的重峦峻岭和秀丽风光,并形成两种不同风格和画派,北方以荆浩、关仝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已经成熟,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1)出现皴法,唐代青绿山水空钩无皴,山水画用笔发展到五代,效法作为一种铺助性用笔逐渐完备。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 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 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 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 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2)构图上出现全景山水。全景是对多视点看到的景物的综合,视点是动的,集高远、深远、平远于一体。宋人形容关仝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表现出北方山川俊伟荒寒的景象,令人观之“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被称为“关家山水”。

(3)构图上多以雄伟的巨峰为主,同时又展开山川地势树木的多样变化。他们描写的是在一定季节气候状况下的山河大地的面貌。他们密切结合自然环境的特点,布置人物的活动(旅行、待渡、渔舟等)和人工建筑物(寺庙、关隘、栈道、山居、水亭等)以加强自然环境的特点的表现,因而组成完整的境界。

(4)描绘客观现实,画法是写实的,南北方风格迥异。比如荆浩所描绘的多为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代表作《匡庐图》,表现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幽居的景象。关仝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简练,笔简气壮,景少意长,善画秋山、寒林、村局、野渡等景色。

12.谈谈你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

【答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躁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的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这八个字概括了客观现象一一艺术意象一一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必须来自现实美,必须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这种现实美在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家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在造,必须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家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了的东西,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必然带有画家主观情思的烙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出艺术家必须从向“自然”造化的认真学习和用心揣摩中获取创作素材和再现它的技巧与能力; 艺术家既要深入生活实际,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艺术家必须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自然学习,方能有与“山川神遇而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