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10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16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21 2018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433税务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税收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27
一、简答题
1. 简述发票管理的规定。
【答案】为了加强发票管理和财务监督, 保障国家税收收入, 维护经济秩序, 必须加强对发票的管理。
(1)发票的领购
①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的各类单位和个人, 在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以后, 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
②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需要领购发票的, 可以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发票;
③临时到外省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凭本地税务机关的证明, 向经营地的税务机关申请领购经营地的发票。
④提出购票申请、提供相关证件、持簿购买发票。
(2)发票的开具
①发票只限于用票单位和个人自己填开使用, 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未经国家税务机关批准不提拆本使用发票。
②单位和个人只能按照国家税务机关批准印制或购买的发票使用, 不得用“白条”和其他票据代替发票使用, 也不得自行扩大专业发票的使用范围。
③发票只准在购领发票所在地填开, 不准携带到外县(市)使用。到外县(市)从事经营活动, 需要填开普通发票, 按规定可到经营地国家税务机关申请购买发票或者申请填开。
④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实现经营收入或者发生纳税义务时填开发票, 未发生经营业务一律不准填开发票。
⑤各类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 在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时候, 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开具发票以后, 发生销货退回, 需要开具红字发票, 必须收回原发票并注明“作废”字样, 或者取得对方有效证明;发生销货折让的, 应当在收回发票并注明“作废”以后重开发票。
(3)发票的保管
①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发票使用登记制度, 设置发票登记簿, 并定期向主管国家税务机关报告发票使用情况。
②使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妥善保管发票, 不得丢失。发票丢失, 应当于丢失当日书面报告
主管国家税务机关, 并在报刊和电视等传播媒介上公开声明作废, 并接受国家税务机关的处罚。
③开具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规定存放和保管发票, 不得擅自损毁。已经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 应当保存五年。保存期满, 报经主管国家税务机关查验后销毁。
2. 世界各国税制结构有哪几种模式?各自有哪些优缺点?影响一个国家主体税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从现代世界各国税制结构来看, 主要有三大模式, 即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1)各税制结构的优缺点
①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中, 通过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商品劳务课税所筹集的税收收入占主要部分, 并对社会经济生活起主要调节作用。
a. 优点:
征税范围广, 税源充裕稳定, 收入及时可靠;
计算简便, 征收和稽核容易, 征管成本较低;
税收中性, 对市场的干扰较小, 能够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b. 缺点:
收入上缺乏弹性, 税负上具有累退性, 不利于税收公平, 难以发挥税收稳定经济和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
(2)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是指通过所得税所筹集的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主要部分, 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所得税来实现, 同时辅之以其他税类。所得税类中多以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障税为主体, 公司所得税一般不占主体地位。
a. 优点:
采用累进税率, 税负的公平性;
税源充裕可靠, 具有弹性;
可以较好地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b. 缺点:
边际税率过高、税率计次过多, 挫伤劳动、投资积极性;
计算复杂, 征税成本高。
(3)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
以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模式是指在税收总收入中, 除了一些辅助性的小税种外, 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的收入比重相当, 共同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两类主体税可以取长补短、发挥综合优势。
(2)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纳税人对税收负担承受能力的强弱, 从而决定着所得税税源的充裕程度和以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的现实性。
②税收征管水平
由于所得税的课征要求有较高的征管水平与其相适应, 因此, 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以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③一个国家的税收法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一国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政策目标等也是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
3. 概述最优税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对其的评价。
【答案】最优税制理论是以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为准则, 对构建经济合理的税制体系进行分析的学说。
(1)最优税制理论是研究如何以最经济合理的方式征收税款,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最优商品税问题
a. 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 拉姆齐提出“逆弹性法则”:商品税税率的高低应当与其需求弹性的大小成反比。
b. 斯特恩对拉姆齐法则进行了修正, 提出:对于高所得阶层偏好的商品, 无论弹性有多大都应确定高税率课以重税, 对于低所得阶层偏好的商品, 即使弹性很小也应确定一个较低的税率。
②最优所得税问题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政府设计累进税制必须充分考虑私人信息的影响和激励相容问题, 以便在彼此冲突的公平与效率这两个目标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从理论上讲, 最佳的累进税结构必定要处于能实现收入均等化的所得(即再分配带来的社会效用最大)与低效率损失(即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而带来的损失)相抵的边际点之上。
③商品税与所得税相结合的理论
a. 商品税侧重解决效率问题, 也就是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b. 所得税侧重于解决公平问题, 也就是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c. 二者结合的模式下, 每个税种都可以以较低的边际税率进行征收, 从而减少纳税人因税率过高而导致的行为的扭曲, 并且还使得政府在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的权衡上有了更大的余地。
(2)对最优税制内容的评价:
①最优税制理论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只注重效率到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过程。
在自由主义的传统下, 人们注重的是效率, 把公平放在理想中, 二者是不可兼得的。最优税制理论却通过引入社会福利函数, 运用数学方法, 从理论上探讨了效率和公平的协调问题。
②最优税制理论从最初的理想状态回到了与现实结合的状态。
理想的最优税制是建立在信息完全对称的假设基础上的, 而在现实中, 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