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关键词:写作 好文章 阅读 基础

  摘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刘岩妮
摘要: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对写作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视现在的写作教学,可发现其主要问题集中于:一是过于注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我们国家的教育现状却是,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根本没有时间体验生活,造成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二是过于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等都要详细讲,反复讲;学生则认真练,反复练。但效果往往不佳,因为它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等问题。”三是过于注重写作实践,一味地强调大胆放手地去写,而忽视了基础的积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想收获甚大是不可能的。美国教授斯迪芬.德.克拉森说:“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宋代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表明,最好的作文境界,便是开启生活的源头活水。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的写作教学止步不前的关键原因,论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研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国外对写作教学的研究经验,可借鉴到我国写作教学的改革中。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提倡让学生“自由创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文应从写生入手,提出要将实物写生与到大自然中所上的“思维课”紧紧联系在一起。日本存在两个大的派别:一派是“生活作文”派,主张作文就是写生活,作文教学就是要求学生自由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不赞成教师按一套统一的程序对学生搞训练。另一派是“练习作文”派,他们讲究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Stephen D Krasken)在他的美国作文教学论著《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WRITING:Research,Theory,and Applications》),中强调学生自发的课外兴趣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契诃夫指出,人有三个头脑。一来自自然,二书本,三生活。美国的海斯等人提出了环境法(environmental mode)。在西方写作的教与学上建议对写作进行直接监控和对作品过程的评价是有益的,同时也认为来自阅读者的真实背景是有效的。强调在开放的写作环境中仔细观察和作出反应。即在学生写作中,在构成整个写作过程的不同活动上,及在隐含着修辞习惯的先决条件和假设上,都鼓励学生去大胆写作。近年来西方教育系统流行一种过程写作教学法。
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对写作教学也一直在不断探索。上海的周风经过对国外作文教学的分析后认为利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体验,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李元昌针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大作文"观,他大胆地打破传统,改变封闭式作文教学的做法,让学生走出"小课堂",深入广阔的社会,去探索丰富的写作素材。他还主张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通过作文综合运用各学科的有关知识,并在写作中使这些知识进一步升华。另外,近年来,许多地方还进行了多媒体作文教学、自能作文、序列化训练作文等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汉语文教材评介》,该书高度评价了上世纪初,朱自清所倡导的“读者意识”写作教学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在写作上首次对写作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对(3—4年级)习作要求:“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而对(5—6年级)则首先要求:“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尤其是对(7—9年级)的写作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这应当说是一次写作教学理念的一次革命性改革。最新的写作教学法是“五步互动作文教学结构”。还有专家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课堂的空间很大,各学科可供发掘的写作素材又是非常之多,同时学科教学的时间又总是给予优先保证。因此,实施跨学科作文教学,无论从教学时间上,还是组织保证上都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线索。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呼声最高的是 “创新写作教学法”。创新写作教学打破了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百家争鸣、个性张扬的教学、学习氛围,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对写作教学的美好明天意义重大。
借鉴国内外有关写作教学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本课题系统分析了阅读对提高写作能力的分量。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读和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恰当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互促进,更快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从学习的规律来看,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基础,从阅读中获得写作资源、思想启迪和表达技巧,从写作中来显示个体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反过来又以写作带动阅读,两者完全可以相互为用。综观我国历代名家作文教学思想对我们也有很大启发。
本课题以写作教学的现存问题为着手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作文主体论等理论为背景,系统分析了阅读对写作不可忽视的作用。好文章的标准:(1)从主题上看,一是主题鲜明即所谓的言之有物,二是主题深刻即说出新思想,给读者以启发,让人觉得有用。文贵立意,意既是文章的主题。主题立意是否正确、新颖、高远、深刻,直接关系到作文成败,因此写作文一定要在立意上下工夫。古人云“意在笔先,辞乃达而已”。(2)从内容上看,内容要充实,要深刻透彻。(3)从语言上看,语言要有艺术性即美,美,就是能够满足人的审美要求,它能揭示处事物的美妙,同时又能用自身的字、词、句、章主要素糅合景、事、情、理编织组合成一种美。
阅读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阅读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写作需要的这三大要素,阅读都可以提供。阅读过程是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阅读过程是语感、语言材料积累的过程,阅读是思想境界提升的过程。
最后,通过学生实例说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经过一个学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本文的观点可以得到支持,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提高的幅度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