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心理词汇最早由语言心理学家Treisman提出,并在语言学领域得到应用。近些年关于“心理词汇”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国很多学者通过对在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心理词汇的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并总结在华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心理词汇集结的特点,以此来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进一步完善及发展。同时这也给很多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教学参考,使汉语教学能够更为顺利有效地进行。本研究以中国学生的心理词汇为基础参照,通过对泰国学生及在华留学生的心理词汇比较,探讨了汉语心理词汇在不同学习群体中的不同特点,由此提出了对泰国汉语教学的部分反思与启示。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在海外和在华都不断得到重视,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同时中国也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如派遣志愿者、公派教师、部分中介机构的汉语教师项目等等向外输送汉语教学工作者,以此来满足世界各地对汉语学习的需求。但是,国内的汉语教学与国外的汉语教学必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是本次研究想要讨论的问题。很多学者之前均探讨过关于海外教学的实践内容,但关于词汇教学的内容还相对较少,这也使笔者在研究泰国学生心理词汇方面的参考文献较少,但同时也更能使笔者发现一些问题。通过一年在中国本土的实践以及一年在泰国中学的汉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泰国的汉语教学与在华的汉语教学确实有很大的差异。经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同为学习中文两年的学生,在华留学生与泰国学生的心理词汇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这些给我们在泰汉语教学工作者一个启示:如何提高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如何增强泰国学生心理词汇网络形成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泰汉语教师在缺乏目的语语言环境的客观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帮助学习者构建目的语环境。笔者通过总结发现汉语教师可通过“绝处逢生”的旧词重提法、“扬长避短”的语音刺激法、“深入浅出”的字形联系法帮助学习者有效建立二语心理词汇的网络。心理词汇网络的构建需要汉语教师不断激发学习者的想象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不断反复刺激学习者,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敏感力,增强学习者对心理词汇的输入输出能力。同时心理词汇这样一个记忆网络,也使得学习者能够自动辨别汉语词汇归类,更易于掌握汉语的学习规律,也利于汉语学习者达到学习汉语的目的,汉语词汇教学才能达到更好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