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937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
【答案】群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需求或思想情绪、情趣,通过特定的相互关系而结成的两人以上的集体。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成员有共同的目标; ②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
2. 评价中心
【答案】评价中心是近来新兴的一种选拔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的人员甄选方法,采用情境性的测评方法对被试者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和评价。即测试人员根据职位需求设置各种不同的模拟工作场景,让候选人参与,并考察他们的实际行为表现,以此作为人员甄选的依据。采用的模拟情境测试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处理、演讲、角色扮演等。
3. 德尔菲技术
【答案】德尔菲技术是兰德公司提出的,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的意见。运用这一方法的步骤是:①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②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③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④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4. 行为定位计分法
【答案】行为定位评分法(behaviorallyanchoredratingscales , BARS )又称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由美国学者史密斯(P.C.Smith )和德尔(L.Kendall )于六十年代提出。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计分的考评办法。它将关键事件和等级评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一张行为等级评价表可以发现,在同一个绩效维度中存在一系列的行为,每种行为分别表示这一维度中的一种特定绩效水平,将绩效水平按等级量化,可以使考评的结果更有效,更公平。行为定位计分法的步骤包括:①进行岗位分析,获取关键事件,以便对一些代表优良绩效和劣等绩效的关键事件进行描述; ②建立进行评价等级。一般分为5~9级,将关键事件归并为若干绩效指标,并给出确切定义; ③对关键事件重新加以分配。由另一组管理人员对关键事件做出重新分配,把它们归入最合适的绩效要素指标中,确定关键事件的最终位置,并确定出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④对关键事件进行评定。审核绩效考评指标登记划分的正确性,由第二组人员将绩效指标中包含的重要
事件有优到差,从高到低进行排列; ⑤建立最终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
二、简答题
5. 管理者应当如何进行冲突管理?
【答案】冲突管理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要设法消除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这是因为,这些冲突阻碍了组织实现目标,属于功能失调的冲突,它们对组织具有破坏性作用。二是要求管理者激发冲突,利用和扩大冲突对组织产生的正面效应,因为这些冲突支持组织的目标,属于建设性的、功能正常的冲突。优秀的管理者一般按下列方式管理冲突:
(1)谨慎地选择想处理的冲突。管理者可能面临许多冲突,其中,有些冲突非常琐碎。不值得花很多时间去处理; 有些冲突虽然很重要,但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不宜插手。有些冲突难度很大,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未必有好的回报,不要轻易介入。管理者应当选择那些员工关心、影响面大、对推进工作、打开局面、增强凝聚力、建设组织文化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件,亲自抓,一抓到底。对冲突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优秀管理者。
(2)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是哪些人卷入了冲突? 冲突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差异在哪里? 双方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代表人物的人格特点、价值观、经历和资源因素如何?
(3)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不仅了解公开的表层的冲突原因,还要深入了解深层的、没有说出来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交叉作用的结果,如果是这样,还要进一步分析各种原因作用的强度。
(4)妥善的选择处理办法。通常的处理办法有五种: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当冲突无关紧要时,或当冲突双方情绪极为激动,需要时间恢复平静时,可采用回避策略; 当维持和谐关系十分重要时,可采用迁就策略; 当必须对重大事件或紧急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时,可采用强制策略,用行政命令方式牺牲某一方的利益处理后,再慢慢做安抚工作; 当冲突双力势均力敌、争执不下需要采取权宜之计时,只好双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实现妥协; 当事件十分重大,双方不可能妥协时,经过开诚布公的谈判,走向对双方均有利的合作、或双赢的解决方式。
6. 根据确定标准值的方法将控制分类。
【答案】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 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以下几类:
(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是时间f 的函数,即:Z=f(t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例如计划编制程序、统计报告程序、信息传递程序等都必须严格按事前规定的时间进行活动、以保证整个系统行动的统一。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W ,则Z=f(W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实行利改税后,企业产品的销售额就是先行量,税金就是跟随量. 控制标准就是各个税种的纳税率。这是一种动态的跟踪控制。
(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或时
期)己达状态K 的函数。也就是说,Z 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风)。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企业最高领导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很难进行程序控制或跟踪控制。而必须进行自适应控制。
(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 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 ,传递因子S 和K 及各种附加参数C ,即:Z=maxf(X.S , K.C )或Z=minf(X.S.K.C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
7. 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具体来说,一般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都要事先设置一定的控制标准。标准是人们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包括阶段结果与最终结果)的规范。制定标准是进行控制的基础,不管是一般控制还是管理控制都要事先设置一定的标准。
(2)一者都是通过衡量事件发展的过程是否与原先设置的标准有所偏差来进行跟踪控制的。这个过程称作绩效衡量,衡量实况是依据标准衡量、检查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以便与预定的标准相比较的活动。不管是一般控制还是管理控制都是控制过程中一个必要且最核心的环节。
(3)二者都是通过比较之后发现偏差并进行及时纠正,从而达到控制的最终目的的。用控制标准检查工作或者设备的运行情况,看其状况是否与控制标准相符,如果发现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将采取矫正措施,使工作或设备按原定标准运行,或调整控制标准,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
8.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
【答案】企业文化首先是在企业中的主要管理者(或称企业家)的倡导下形成的。同时,只有当企业家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普遍接受、并自觉地作为自己行为的选择依据时,企业文化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企业文化首先是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倡导某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主要借助两种途径:
(1)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言传,而且身教。企业家不仅提出、并促使企业员工接受某种价值观念,而且身体力行,自觉表现出与自己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应的行为选择,以求对身边的人,进而通过身边的人对企业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通常需要假以时日,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借助重大事件的成功处理,促进企业成员对重要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认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突发性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处理的妥善与否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处理得当可能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机遇,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企业自下而上的危机。在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企业主管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依循某些价值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准则。事件的成功处理则可使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企业员工所认同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自觉模仿。企业文化便可能在这种自觉模仿或认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三、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