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02西方哲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2. 百科全书派

【答案】百科全书派是指在18世纪参与由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编纂工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是反宗教迷信、树立理性的思想领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德斯鸡、伏尔泰、卢梭、孔狄亚克、拉美特利、狄德罗、达朗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响着当时法国每个有教养人士的基本信念。他们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贡献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然而,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们的哲学观点各不相同,他们并不属于某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

3. “白板”说

【答案】“白板”说是指认识来源于经验的一种哲学思想,西方哲学家用它来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这个用语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亚里士多德说,灵魂像一块写字板,虽然它潜在地是可想象的任何东西,但是在它有了思想之前,它实际上什么也不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学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有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

4. 分有

【答案】分有是柏拉图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分有”是“具有一部分”,其是由“部分”演变而来。柏拉图认为“分有”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他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即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认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是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一个事物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什么程度。

二、简答题

5. 简述亚里士多德对位移运动的分析。

【答案】亚里士多德将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数量的和位置的,其中位置的运动就是位移运动。

(1)位移运动的原因

①事物的自然属性规定了其自然位置。

他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自然位置是适合一事物自身本性的位置,而不是本身无上下左右之分的几何空间。在他看来,上下左右之分是由事物的自然属性所规定的不同位置。

②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发生移动。

当每一事物都占据各自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移动。当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时,移动才会发生。被挤出的事物又需要进入第三个事物的位置,因此连锁移动。在移动中,事物彼此交换位置,一事物从一个位置中移动出去,另一事物随即移动进来。每一事物都不会丧失位置,每一位置都不会不被一个事物所占据。

③移动的原因

最初的移动虽然是由外力造成的,但处于移动之中的事物内部也有朝向各自的自然位置移动的力量。只有当外力大于内在自然力的时候,事物才会背离自己的自然位置而运动。因此,他认为直线运动是不可能匀速的,事物在朝向自己的自然位置移动时做加速运动,它们在背离自己的自然位置时做减速运动。

(2)位移运动的分类

①直线运动

如果直线运动是连续的,那么它势必在永恒的时间里无限延伸,宇宙的体积将变得无限大,根据无限大体积是不可能的,他否认了存在连续的直线运动。

②圆周运动

他认为只有圆周运动可以在有限的区域内做永恒的、连续的运动,且圆周运动是平面运动,圆周上没有上下之分,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不会朝向或偏离自己的自然位置。因此,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根据上述理由,他认为圆周运动比直线运动更加完善。

(3)位移运动观的重要推论

①循环运动

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形。因为宇宙中事物交换位置而产生的位移必定是一个循环运动,即最初开始移动的事物所遗留的位置必定要被最后开始移动的事物所占据,这样才不会出现没有位置的事物或没有事物的位置这样荒谬的结果;

②宇宙无虚空

宇宙没有虚空,因为他说不存在无事物的位置。

6. 什么是“唯名论”? 其主要代表有谁?

【答案】(1)唯名论的内涵

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的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但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2)主要代表

①洛色林

洛色林是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在洛色林看来,只有个别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存在,作为部分之集合的整体也与共相一样,并无实在性,也不过只是一个词语或声音。把这种极端唯名论观点运用到“三位一体”的神学信条上,必然会导致“三神论”异端,即把作为圣父、圣子、圣灵的共同实体或共相的“上帝”看作一种缺乏实在性的名称或符号,从而得出有三个个别的、具体的神的结论。

②邓斯·司各脱

a. 强调上帝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性。

他认为上帝作为无限的存在,其理智和意志都是无限的。在认识论上,司各脱表现出经验论的倾向,他认为个别事物是最真实的实在,自然会把个别事物当作科学认识的唯一对象和出发点,由个别上升到一般。

b. 在共相问题上,个别事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个别化原则是无须任何解释的终极原则。 他认为个别事物按其本性来说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实在,只有它才是独立于理智之外的最真实、最实在的现实,而一般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司各脱又承认事物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决定事物共性的一般形式,它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另一种是决定事物个性的特殊形式,它解决同类事物中“这一个”与“那一个”相区别的问题。这两种形式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个体事物的形式是_者相加的结果。

③威廉·奥卡姆

威廉·奥卡姆提出“奥卡姆剃刀”原则,又称“思维经济原则”,是对唯名论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一种概括和提炼,被现代自然科学视为公理。“奥卡姆剃刀”原则被简要概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就是指“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原则时,应用许多原理,就是浪费时间。”“奥卡姆剃刀”的提出是针对经院哲学凡事都要寻求双重原因的繁琐做法,即在自然的原因之外还要寻找一个属灵的原因。奥卡姆把这一经济思维原则运用到共相问题上,从而指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之外再增加一般的实体就是多余的。在他看来,所谓共相不可能既是一个实体,又同时存在于许多物体之中。奥卡姆主义和唯名论思想的兴盛最终导致经院哲学的衰落,促进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崛起

7. 贝尔是如何论述理性与信仰、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1)怀疑论与宗教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