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失误与偏误

【答案】失误是指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在外语学习过程造成差错,是偶然现象,学生可以自行纠正。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反映了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这类错误一般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不易改正。

2. 迁移与泛化

【答案】迁移是指第一语言的某些结构特点和使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启发作用。对第二语言学习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作用。第一语言的某些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即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具有负迁移作用。

泛化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认知过程中,到了一定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的扩大和丰富,会逐步放宽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应用,甚至放宽所学到的语言规则,从而出现一些偏误或失误。但随着学习的深化,学习个体会进行部分调整,泛化现象也能得到一定的控制。

3. 测试的反馈作用

【答案】测试的反馈作用是指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反馈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反馈指对教学作良好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反馈指将教学引向错误方向,甚至教学为考试服务。

要使测试本身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努力:①测试项目、内容和试题题型的选择与确定要有利于指导课程教学:②测试标准和试题深浅都要适度,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4. 教育技术

【答案】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二、简答题

5. 什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答案】人们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并且跟教学性质相同的我国外语教学界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

理论基础。

例如,章兼中在《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1983)中说,“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与哲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邻近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应云天在《外语教学法》(新本,1997)第二章“外语教学法和相邻学科”中,同样谈到了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实际上匡外同行也持类似的看法。Stern (1983)认为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教学史、语言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参见束定芳、庄智象,1996

总之,“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是指教授语言和学习语言的科学,即揭示和探讨第二语言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科学。因此,语言教学法或外语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6. 简论第一、 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性特征(简述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

【答案】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的主体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的主体是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主体大多是过了青春期的成年人。两者的学习主体在生理、心理、智力上都有差异。

(2)学习的起点不同

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前,没有任何语言,他是通过“语言习得机制”来接触和使用第一语言并认识它。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己经掌握了第一语言,他是通过对第一语言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来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并认识它。

(3)学习的条件与环境不同

儿童总是处于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之中,不受时间限制,大量地接触自然的语言。语言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第二语言的干扰。

第二语言学习一般在正式场合(课堂)里进行,时间有限。课堂以外,一般没有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语言学习总处在一种双语的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外语,课下使用母语。外语在生活中没有跟母语相当的地位。

(4)学习的动力不同

儿童习得母语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跟社团的成员交往,因而动力强。他把学习当成一

种需要。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力各异,主要包括考试、求职、专业、喜欢、加入另一社团等。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儿童的第一语言基本上是不用“教”的,是自然习得的。输入和习得的是同一种语言。父母

,其简单、清楚、有重复、速度慢、伴随着丰富的体势语、有具体的输入的语言是“照顾式语言”

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输入的情况则异于儿童第一语言输入情况。

7. 教学模式的含义和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国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乔伊斯等,2002)。国内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黄甫全、王本陆,1998)。

(2)教学模式的要素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下列五个基本要素:

①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即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是反映教学模式内在特征的一个因素。

②教学目标

教学日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产生的效果的顶先估计和设定,这是教学模式构成的一个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

③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任何教学模式都具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的基本阶段及其逻辑顺序。教学模式中的操作程序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

实现条件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手段、时间、空间等的最优化方案。

⑤评价

评价指评价的方法、标准等。每种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8. 对外汉语教学与我国境内的其他门类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如何?

【答案】按照1993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的学科门类划分标准,对外汉语教学属于同汉语言并列的、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之下的独立专业。后来经调整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下属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属应用语言学,学科归属不言自明。

对外汉语教学同我国境内的其他门类的语言教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