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50自然地理学之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答案】(1)生态系统平衡的含义

生态系统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2)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一个未受干扰或少受干扰正常运行的生态系统中,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而生态系统的这种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具体来说如下:

①反馈机制。反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一,捕食者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减少,接着,捕食者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而自然减少。一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个体数量大致平衡。(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其结构、功能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可以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

②抵抗力。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生态系统发育越成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③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破坏后,系统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生物的生活世代越短,结构越短,其恢复力越强。

④当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压力过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消失,引起生态失调,因此,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

2.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是什么? 地下水有哪些类型?

【答案】(1)地下水分类的原则

地下水分类的原则: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另一种则是综合考虑地下水的若干特征进行分类。按起源不同,可将地下水分为渗入水、凝结水、初生水和埋藏水按矿化程度不同,可分为淡水、微咸水、咸水、盆水、卤水。按含水层性质分类,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

溶水。按理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①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主要耗损形式是蒸发和渗透。上层滞水接近地表,受气候、水文影响较大,故水量不大而季节变化强烈。上层滞水的动态主要决定于气候、隔水层的范围、厚度、隔水性等条件。

②潜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多数情况下,潜水补给区和分布区是一致的,以降水和地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潜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特征。

③承压水

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承压水水头高于隔水顶板,在地形条件适宜时,其天然露头或经人工凿井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隔水项板妨碍含水层直接从地表得到补给,故自流水的补给区和分布区常不一致。

3. 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根本区别在哪里?

【答案】(1)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其特征有:

①生境多种多样

陆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复杂多变,水分、热量等主要生态因子分布不均和地形高低起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

②陆生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群落类型多样

土壤的发育与大气直接接触,为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使陆生生物的种类繁多,生物群落类型多样。

③平均生物生产量较高,生物物质积累量巨大

环境的多变使陆地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化和各种类型的演替比较明显。

④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a. 与热量气候带相适应,植被或生态系统也呈带状分布。

b. 由于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2)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其特征有:

①广大水域环境的特征比较均一且变化较缓和,较少出现极端情况。

②水生生物分布范围广泛,系统类型也比陆地少。

(3)区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

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4.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哪些影响?

【答案】(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存在生命是地球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的最显著特征。

(2)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的影响有

①日地距离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强弱,进而影响地球温度的高低,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产生影响。

②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地球大小影响地球对地表物体的引力,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

④地球运动造成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深刻影响地表生物。

⑥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通过水量的变化实现的,海陆分布导致地表植被类型的差异。

5. 简述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分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1)地带性规律

即纬度地带性规律学说的要点可以概括为: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②由宇宙一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有必要特别指出,道库恰耶夫在100年前能够注意到日地距离对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作用,确实难能可贵。须知,如果地球处于水星的位置,年平均温度将比现在高数倍;如果处于海王星的位置,则温度可能只及现在的1/900。无论处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地带性规律都将表现得相当微弱,无助于改变全球高温或极端低温的状况;

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状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

④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应存在另一种规律。至此己不难看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

(2)非地带性规律

地球的内能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能量基础。这种核转变能导致海底增生、板块移动、碰撞和大陆漂移,形成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随机分布,致使地壳断裂、褶皱、隆升或沉降,形成巨大的山系、高原和沉陷一断陷盆地。因此,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一内陆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