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自由主义学派
【答案】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瓦尔特•奥肯、弗兰茨•伯姆等人。其基本思想是:不能让市场过程参与者随意地决定经济活动的形式,国家应当担负起影响整个制度框架和经济活动秩序的重任,因而国家应当奉行“秩序政策”,即确定条件和建立竞争秩序,以便使一个有效而又符合人的尊严的经济体制得到发展。
2. 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3. 贸易转移效应
【答案】贸易转移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阻止从外部非成员国较低成本的进口,而以较高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低成本的供给来源,使消费者由原来购买外部的低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较高价产品,增加了开支,减少了福利;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高。由于这种转移有利于低效率者,使资源不能有效的分配和利用,使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降低。
二、简答题
4. 战后发达国家为什么要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其主要手段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影响?
【答案】(1)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的原因
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的原因在于:①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的直接目标,就是矫正“市场失效”;②社会、政治和其他的原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保护个人权利,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国家和全球问题的解决。
(2)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的手段
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的手段主要为:①制度调节;②政策调节;③经济计划化;④社会调节;⑤国际经济协调。
(3)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的作用和影响
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调节的作用和影响表现在:①国家调节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或稳定发展;②国家调节造成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③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新变化。
5. 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答案】中国将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定位为基本国策。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于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的;②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决不能自我封闭,封闭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尤其是像我国这种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更不能自我封闭,更需要对外开放,向先进的国家学习,吸纳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人口和资源的巨大压力。中国是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需要利用国外资源。因此,从各个角度来说,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宽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6. 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案】(1)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②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③产业结构相对落后;④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2)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类型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类国家群体,由于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等,情况复杂,其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各国具体情况的不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发展中国家分成不同的类型:
①按人均国民收入(GNI )标准来划分是0前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据此可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分为三类: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但仍处于发展中的国家。
②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可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如下五类: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石油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最不发达国家。
三、论述题
7. 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国际资本流动本身的规律来决定的。一般情况下,国际资本流动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而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这一发展规律从根本上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不断扩大的趋势。但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如此迅猛,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其中,从宏观层面来看,战后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①新技术的采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能力急剧膨胀,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规模
效益,摆脱国内市场的限制,需要发展国际化生产。
②科技革命引起了国际分工的巨大变化,国际分工开始以科技优势为转移,科学技术在生产要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科技优势为基础的部门内部专业化,构成了国际分工新的主导模式。
③交通运输和通讯设备上的技术进步,为企业从事国际化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其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生产资本的大规模国际化才成为可能。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战后,发达国家国内竞争和许多次企业并购浪潮的结果,使其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国内垄断程度进一步加深。那些拥有大量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垄断企业迫切要求在国外寻找更加有利的生产场所和销售市场,由此形成了发达国家垄断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大公司纷纷把直接投资视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路、绕开贸易壁垒的主要途径。
(3)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许多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上实行了以自由化和放松管制为主的经济改革措施,各种层次的国际投资协调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些努力都为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和领域的拓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取得政治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迫切任务,但它们往往缺乏资金、技术和设备。为此,它们大都采取吸引外资的政策,制定各种优惠和鼓励措施,从而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其投资的进展。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以垂直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