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611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精气

【答案】精气是指最细微的气,是《管子》中的学说。当属《管子》中的《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等四篇是较早并较为详细地对精气进行阐释。《管子·内业》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管子》认为,下至五谷,上至列星,万事万物都是山精气所构成:“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人的出现是由得之于天的“精气”和得之于地的“形气”结合而成的,且人的精神作用也来自于精气。但是《管子》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由于天地间的精气驻留在胸中,没有把精神视为形体之作用,体现了理论的不彻底性。

2. 公羊学

【答案】“公羊学”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说。公羊学在汉代最为昌盛,它对孔子十分推崇,把孔子看做素王,指出孔子是在借《春秋》为后世立法。公羊学多发挥《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分辨夷夏之别,反复论证了“大一统”说,对三统三世说进行推演。清代中后期,公羊学再度重振。公羊学派常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研究“公羊学”同经世和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3.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4. 知难行易

【答案】“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

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

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5.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二、简答题

6. 章太炎“俱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俱分进化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进化的理论。

(1)善和恶、苦和乐“双方并进”

章氏认为,人类进化并不是一个简单地向理想世界趋近的过程。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善和恶、苦和乐是“双方并进”的,即“俱分进化”。

(2)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章氏认为,恶和苦的进化给人类造成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善与乐,因而他认为进化这一客观事实虽不可否认,然而进化对人类产生的作用并不是正面的,随着社会的进化,必然导致罪恶的扩大和痛苦的加深,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至乐的境地,他倾向于“文明否定论”。

(3)主张建立“五无”社会

章氏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进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恶与痛苦,应该建立无政府、无人类、无聚落、无众生、无世界的“五无”社会。

(4)评价

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有一定道理,然而他因此就否定文明进化,还提出“五无论”反映了他后期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7. 戴震的“气化即道”和“形上”、“形下”的思想是怎样的?

【答案】(1)气化即道

戴震坚持以气化的宇宙观来解释道,即“气化流行”就是道,道的真实内容也即用来描述气化过程的“阴阳五行”。戴震的道体观以道为气化过程,肯定了物质运动过程的有限性,与程朱将道看作理的观点不同。

(2)“形上”、“形下”

戴震将《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解释颇有特色,认为气就是“形而上”的,并不是理是形而上的。他将“形而上”解释作成形以前,“形而下”解释为“成形以后”认为“形而上”是气化未形成具体的器物之阶段,“形而下”是形成具体器物之后的阶段。

戴震的“气化即道”、“形上”、“形下”的思想具有“反理学”的倾向,反映了他反对理在气先、理气二分的理本论。

8. “夫圣心冥寂。理极同无。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废寂,寂不废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运物成功化世之道。虽处有名之中。而远与无名同。斯理之玄。……”找出处,翻译并解释,并说明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

【答案】(1)出处及翻译

该文出自于东晋著名佛教学者僧肇的《肇论》中的“般若无知论”。

圣智是无知无为。最终极的理等同于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智慧无知无相,而又无所不知。

(2)释义

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从而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无知才能无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认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对象是“无相之真谛”

僧肇认为用“知”与“所知”来解释般若与真谛的关系,只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而做的假说。实质上,般若之真谛是超脱世俗认知范,是基于“无相”的。因此,般若并非“知”真啼亦非“所知”; 真啼“无相”故不能为“知”所识; 真谛是非“所知”故不能构成“知”的对象; 真谛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并不以“知”为存在条件。换言之,真谛是不可“知”的,所以只能以“无知”知之。真谛的不可知性,造成了般若的“无知”性。般若的“无知”并非像“木、石、瞥”那样的无知无觉,而是直面事物的终极认知。所以般若的“无知”是无世俗之“知”。

除“无所不知”以外,还强调“无所不为”即“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也就是说一切圣智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无所不知”主要是知其本身和一切众生的三世因果以及对佛教的觉悟程度和成佛条件等; 另一是“无所不为”主要是按照众生的不同状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手法,以诸种神通创造奇迹,一直到精通与众生共同生活所需的诸种技能。“无知无为”可以概括为“寂”或“虚”; “无所不知”、“无所不为”则以“用”或“实”或“动”来表示。

“寂用”、“虚实”、“动静”之间的问题便是《般若无知论》中讨论的第二个大问题,僧肇对此问题加以阐释:“用即寂,寂即用。用寂同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 神弥静,应逾动。”般若既能遍知一切,又能从一切中观照到它们的真谛; 由于它没有世俗的“知”故能达到般若之“智”无知与无所不知相统一。《般若无知论》还对世俗认识和般若认识加以鲜明对照而进行区别:世俗认识只能获得世俗世界的一时一地一事一物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使人获得最高、最完备、永恒而普遍的总体认识; 若要获得这种总体认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