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25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正确把握质与量的关系?
【答案】(1)质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质。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3)质与量的关系
①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 由质进到量,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在科学研究中,确定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作定性研究; 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称作定量研究。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人们只有在认识质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握事物的量,才能获得对事物较为清晰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进行较具体的指导。
②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一方面,质是量的基础,世界上没有无质之量,量总是一定质的量,质还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总是一定量的质。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一定的量,也就没有质,量制约着质。这种质与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2. 何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杭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
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3. 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4. 请简要回答什么是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答案】(1)时代背景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人本主义思潮的各派别哲学家,都推崇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借以贬低和否定马克思晚期成熟著作的意义。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高于晚期著作,并用《手稿》的人道主义理论说明整个马克思的思想。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2)基本内容
①两个阶段
阿尔都塞以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界,把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划分为两大阶段:1845年以前是“意识形态”阶段; 1845年之后是“科学”阶段。
②“意识形态”阶段
阿尔都塞完全否定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在这“断裂”前后的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尽管有一些与马克思后期的理论相接近的思想,但由十这些思想受制于“人道主义”这一“总命题”,因此不能把它们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不能部分否定,而应全盘否定。
③“科学”阶段
阿尔都塞指出,1845年之后,马克思同人道主义决裂,包括同自己早期的人道主义理论决裂,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决裂,制定出建立在崭新概念基础上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阿尔都塞是用意识形态与科学这两个基本概念来表明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断裂”的。
(3)评价
阿尔都塞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纯洁性的愿望出发,用“科学和意识形态”的区分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人本主义化。既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又力图避免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内的教条主义,表现了他坚持探索真理的理论勇气,但他把“科学”阶段和“意识形态”阶段绝对的对立起来了。
5. 实践的中介
【答案】实践的中介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借助的各种形式的工具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工具是适应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就实物构成来看,实践的工具可以分成两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从手工工具、畜力到机器系统和动力系统,都属于这种实践工具。这一部分实践工具的共同特点,是强化了人的某一方面的体力,放大了人的某一方面的功能,从而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导体而发挥作用。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下具系统。
从传统的望远镜、显微镜到现代的自动探测器、遥感装置,从机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机系统等,属于这类实践工具。这一类工具是人的感官和大脑的放大,对它们的使用突破了人的感官和大脑的自然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主体接收、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评述
作为实践活动的工具系统并不是互相外在的,而是在人类实践中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中介系统。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6. 谈谈《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案】《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而撰写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纲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1)《宣言》的彻底唯物主义性质
《宣言》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去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宣言》指出,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