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801中西哲学史(中国)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2.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3. 《中庸》

【答案】《中庸》源自《礼记》,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是指不偏小倚的日用常行之理。“中庸”的基本内容是待人处事,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之为“中行”。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而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而又善于与人合作。“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4.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

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5. 分理

【答案】分理是指清代思想家戴震谈理时重视“区分”。他认为宇宙过程即表现为气化生生不息的过程,而把理看做是事物气化过程中的条理。即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秩序和规律。他认为理是事物之间的区别,即事物相互区别的各自的规定性,或是事物各自的属性。戴震谈理,重视“区分”。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事物区别的“分理”没有作为超越实体的理。

6. 《崇有论》

【答案】《崇有论》是西晋儒家学者裴颁的论著。该书“文辞精富,为世名论”系统的批判了玄学。裴颁编著《崇有论》的目的就是批判何、王的“贵无论”排斥世俗所崇尚的虚无之理。根据《崇有论》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它们自己生出来的,“无”不过是“有”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己。他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论证了决定“有”的是其他的“有”而不是“无”。最后他在批判“贵无论”之后,又指出一切有生的存在都是有形象的,万物变化与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是客观规律的根源。因此他认为崇尚虚无、强调“无为”是无益的。

7. 元气

【答案】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

①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或为混沌未分的实体。《鹃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东汉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②是指人世间吉祥之气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王正则元气和顺”

③是指人身之中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元气之流皮毛腠理也”

8. 反者道之动

【答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儒家注释《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特征的思想。认为道总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表现了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一大特征。该观念的意义在于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以及事物发展运动的规律性,并在实际运用中展现出理论指导。

二、简答题

9. 简论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1)韩非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

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

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

(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且持续发展的,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反对复古守旧。

①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世异则事异”。

②由于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事异则备变”。

假如“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由此历史进化思想出发,韩非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意思是不期待因循古代,不认为有一种永远可行的法则,而主张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争于气力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是为论证他的变法理论作服务的。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他提出“争于气力”是他那个时代的中心话题,因而他所倡导的法治自然是将“争于气力”的法则纳入其规范范围之内。

10.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区别?

【答案】(1)“兼爱”的含义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他要求人们抛弃血缘与等级差别观念,爱人如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实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理想社会。

(2)“仁爱”的含义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不同于对兄长的爱,对自己父母的爱不同于对别人父母的爱。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也就是把对父母兄弟的爱层层向外推广,逐渐扩展为对宗族、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爱,其中最真实、最浓厚的爱是“亲亲”之爱,所以说“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

(3)两者的区别

①儒家强调“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主张爱有等差; 墨家强调普遍平等的爱。

②儒家的“仁爱”是先己后人,推己及人; 墨家则主张有已有人,先人后己。

③儒家的“爱人”没有涉及到利:而墨家把“爱”与“利”结合起来,把“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基础。

11.谈谈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

【答案】(1)以明静之心去观照

庄子在《齐物论》中主张“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反对师心自用,批评人们因固执地坚持一偏之见而带来的各种纷争。“莫若以明”意即不如以明静之心去观照。他指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