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云南师范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2.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3. 六书

【答案】六书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系统理论,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例如:

(1)象形:木、日。

(2)指事:本、末。

(3)形声:徒、芳。

(4)会意:森、相。

(5)转注:“考”“老”相授。

(6)假借:锯类工具“我”假借为表示第一人称的“我”。

4. 连及

【答案】连及是指一种特殊的表意修辞手法,即说甲事物的特征时顺带将乙事物也连及入内。它是古人在行文时为凑个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又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食之,舍其半。

【答案】食:si ,给……东西吃。

6. 辭曰:“責車收,以何市而反? ”

【答案】(1)责:债务,债款。“债”古字,后写作债。

(2)市:买。

7.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

【答案】殿:镇守。

集:成。(集事,即成事)

8.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答案】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常把自己的子孙交给对力一作抵押,以取得信任。

9. (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屡次,多次。

10.求,无乃尔是过与?

【答案】过:责备。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

【答案】(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音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音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四、分析题

12.分析下列汉字属于哪种造字法并简要分析。

贼 益 雅 向 取

【答案】(1)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2)益:会意字,小篆字形,象器皿中有水溢出。从皿,从水。

(3)雅:形声字,从佳,从牙,牙亦声。

(4)向:象形字,从宀,从口。

(5)取:会意字,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

13.请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l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2)君子远庖厨也。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答案】(1)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2)远:使……远。

(3)“鼻大可小”的“小”和“小不可大也”的“大”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变小”、“使……变大”。

(4)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5)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