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语言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种观点认为,情感和语言是两个同时出现的并列的体系,基于此种观点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感在个人及公共场景交际中的影响。另一种观点是以语言为出发点来考察情感:语言形式是如何反映及构造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以此观点为依托,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情感语言。然而这些研究或是基于传统语言学对情感语言进行形式上的解释,或是单就某个小语种语言做出认知上的阐释,而从认知语法的角度进行跨语言认知对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在对英汉常规情感语言表达结构分别做出详尽描述并对其语言形式作出比较的基础上,试图运用认知语法中的典型事件模型和主观性理论,对其形式上的异同做出认知上的阐释,并由此窥探两种语言在认知上存在的异同及由此折射出的两个民族性格上的差异。首先,基于前人对情感的论断及做此项研究的需要,作者将情感界定为以下几个抽象概念:爱,恨,奇怪,生气,害怕,高兴,伤心,失望。其中每个抽象概念下面又有很多语言实现形式,但这些实现形式在本文中被限定为那些人们所最为熟知的词汇。语料主要来源于12本网上下载的英汉对照读物,以及3本纸质版汉英文学作品。作者将收集到的带有上述情感词的句子进行收录、整理,进而自制了一个语料库。为方便比较起见,作者将英汉情感表达结构分为三类:感事作主语,感事作宾语,无感事的表达。 通过对英汉情感语言结构的详尽描述,作者发现英汉情感语言结构存在一些相似之处:1.英汉两种语言都倾向于采用感事作主语这一表达结构,而感事作宾语则相对较少,两种语言都很少出现句子中无感事的情况。2.英语中有情感标志词feel,与之对应汉语中有“感到/觉得”,英语中有使役动词make,而汉语中有“使”,“让”,“把”等。3.英语中情感词作谓语与表语跟汉语中情感词作谓语在情感词中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不同之处有:1.英语中无感事的情况比英语稍多。2.英语中采用大量的过去分词作情感词,而汉语中则很少采用被动结构。3.英语中很少出现情感标志词feel, 短语 in one’s mind几乎没有出现。而汉语中“感到/觉得/心里”出现的频率很高。4.感事作宾语时,英语倾向于运用一个简单的具有使役性质的动词,如excite(使兴奋),而汉语中则借助于其它使役动词,如“使”,“让”, “把”等。在第五章,作者就前面总结出的形式上的异同分别作了认知上的阐释,但在此分析过程中作者发现语言形式上的异同并不完全对应于其语义上的异同。由此,作者从认知上对两种语言常规情感结构语义之间的异同做了适当的调整,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英汉两种语言在体现主观性方面大致相当;汉语中感事者较之英语中的感事者,在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略胜一筹。 本研究是对以往关于情感语言研究的一个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主观性理论和典型事件模型理论的支持与运用,希望本研究对二语学习者在英汉翻译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启发,能促使其有意识地尝试在不改变语义的前提下对两种语言进行灵活的互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