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 2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1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21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32 2016年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42

一、名词解释

1. 平均利润规律

【答案】平均利润率规律是指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而平均化的趋势。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等的不同,利润率一也各不相同。但资本的本质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因此资本家要把自己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于是,资本便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这会导致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投资减少、产品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利润增加、利润率提高,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投资增加、产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利润减少、利润率降低。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等为止。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它调节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2. 劳动力

【答案】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本身是不可能创造任何东西的。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劳动力在劳动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 支付手段

【答案】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4. 资本周转

【答案】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

周转速度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的次数。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种方法来表示。(1)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2)周转次数指在一定时问内(通常是指在一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揭示了时间因素对预付资本量、价值增殖、以及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等的影响。这些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

5. 生产时间

【答案】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1)生产时间中主要的部分就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生产一种商品所经过的劳动过程的全部时间,或指劳动期间,即是指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需要的相互联系的工作日数目。

(2)非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非劳动时间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①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是指某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独立地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理变化的时间; ②停工时间主要是指机器设备在正常检修或工人夜间休息时而停止发挥作用的时间; ③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是指生产资料虽己进入生产领域,但还没有投入生产过程的那一段时间。生产资料的这种正常储备,是维持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3)生产时间要长于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内,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互结合,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劳动时间是资本循环的时间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而在自然力作用时间、停工时间和生产资料储存时间这三个非劳动时间内没有劳动的实际耗费,同时生产资料也不起吸收活劳动的作用,因而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加速资本周转,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仅要缩短劳动时间,而且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减少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

6. 工资的国民差异

【答案】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各个国家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各种因素,必然会影响工资的变化。各国工资差异也是由这类因素引起,如,“自然地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等。在比较各个国家的工资水平时,必须先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平均日工资与同样长度的工作日相比较。计时工资还要换算成计件工资,才能测量出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山于各国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不同,发达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比不发达国家的工人实际工资水平要高。但是,与各自国家的劳动力价值相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水平要低一些。因为,实际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价值的差距,随资本主义发展有扩大的趋势,这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工资有下降的趋势上。

7. 资本周转时间

【答案】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1)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十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2)资本的流通时间。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周转时间的长短,标志着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成反比。周转时间越短,就表明周转速度越快,则顶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 周转时间越长,就表明周转速度越慢,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越慢。

8. 物质资料生产

【答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互相联系的环节。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 另一方面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9. 劳动资料

【答案】劳动资料(又称为劳动手段),是指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还包括除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外的一切其他生产资料,如建筑物、道路等。劳动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得到改进,如旧的手工织布机被机器织布机所代替,一般的机器织布机被自动化的织布机所代替。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资料的范围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劳动资料中除了一般的生产工具外,还包括各种动力装备、计算机系统、机械手、机器人、传送装置以及各种仪器、仪表等。

10.剩余价值规律

【答案】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一面和主要过程。所以,只有掌握了剩余价值规律,才能了解和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它的一切复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