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小集团思想”自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美国心理学家贾尼斯详细地研究了集体讨论过程中可能产生失误这个问题。他分析了各种政治和军事决策,发现了“小集团思想”的现象。
(1)“小集团思想”的定义
“小集团思想,’,又称“群体思维”,是指“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这一群体的成员认为,保持群体的统一、创造和谐的气氛有特殊意义。由于把这样的目的摆在首位,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使决策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群体思维的特点
①顺从性思维
在这种群体中顺从作风占主导地位。如果某一群体成员不接受领袖人物或多数人的意见,会受到孤立、嘲笑或排斥。在这种条件下即使群体成员对采取的决策有怀疑也不敢公开发表意见。因此,“小集团思想”会造成一批俯首帖耳的顺从者。
②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在具有“小集团思想”的群体中,其成员往往会封锁怀疑群体决策正确性的信息,尤其是对群体领导人封锁这种信息。这样,会严重影响群体决策的质量。
③盲目乐观情绪
在这种群体中往往过高估计成功的概率,过低估计失败的概率,认为本群体的决策一定会成功,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④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这种群体的成员往往认为,一切都决定于他们的行动,过高估计自己拥有的物质手段、自己的组织和专长,而对外部条件、敌方力量估计过低。
⑤首创精神的假象
这种群体认为自己在解决经济或政治问题生具有首创精神,人们或社会组织的命运取决于它的决策。而实际上,这种信念只小过是一种假象。
总之,“小集团思想”一方面会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和群体成员的自我满意感; 另一方面却会降低决策的质量,使群体决策的效果比个人决策的效果更差。
2.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如何对群体规范进行诱导与控制?
【答案】规范是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群体规范的功能
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②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做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④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沦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的功能。
(2)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而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 赞德提出一套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指导原则。
①强化群体的规范遵循的原则
a.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b.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c.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d.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 e.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②削弱群体的规范的手段
a.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b.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c. 防止内部分歧;
d. 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e.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兴趣? 兴趣如何影响行为?
【答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积极心理倾向,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体潜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指人积极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该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反映。属于个性的动力系统。引起兴趣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客观事物对主体的重要意义; 二是该事物对主体情绪上的吸引力。兴趣最初表现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探究反射。这是一种警觉反射,具有防御保卫机体安全的功能,进而发展为探究事物原由的好奇心和人类深化认识的求知欲。兴趣是人类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内部动力。
(2)兴趣对行为的影响
①兴趣可以调动人们认识和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该种认识和活动,对人的学习、工作和活动有重要影响。
②兴趣可以提高学习或活动效率。人们对有兴趣的事物必然优先集中注意力,并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减少分心; 兴趣可以使人产生J 偷悦的情绪体验,克服倦怠和疲劳,兴趣还可以增进记忆,诱人进行深入的思考。
③兴趣影响人的工作方向选择,一个人从事的创造性活动如果符合自己的兴趣,就会潜心钻研、锲而不舍。
4. 为什么强调正激与负激相结合,但应以正激为主? 试举例说明。
【答案】强调正激与负激相结合,但应以正激为主的原因在于:
正激(正强化),是指对职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得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即职工积极性更高;
负激(负强化),是指对职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得这种行为不再发生,即犯错误职工弃恶从善,积极性向正确力向转移。
显然正激与负激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种好的风气,产生无形的压力,使整个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更积极、更富有生气。但鉴于负激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挫折行为,应该慎用。因此,领导者在激励时应该把正激与负激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坚持以正激为主,负激为辅。
5.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案】在社会知觉领域,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还会更多地涉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等。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思想方法、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这就使社会知觉的问题更为复杂,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具体如下: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a. 定义。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b. 偏差以及举例。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人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对他(她)的知觉; 反之亦然。即使某人表现己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