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西财经大学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如何对群体规范进行诱导与控制?
【答案】规范是群体成员建立的行为准则。规范起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1)群体规范的功能
一般来说,群体规范具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①群体支柱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一切社会群体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规范越能被群体成员所一致接受,则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群体也越团结
②评价准则的功能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的行动准则,因此,群体成员要以群体规范来评价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行为。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群体规范的约束作用主要表现在群体舆论中。这种群体舆论是大多数成员对某种行为的共同评论意见。当某些成员的行为举止与群体规范相矛盾时,多数成员会根据群体规范对这种行为做出一致的判断或批评。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共同意见,对个人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使其不至于违反群体规范。
④行为矫正功能
群体成员如果违反了规范,就会受到群体舆沦的压力,迫使他改变行为,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而,群体规范具有行为矫正的功能。
(2)群体规范的诱导与控制
作为管理者,应强化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而削弱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规范。阿尔文. 赞德提出一套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的指导原则。
①强化群体的规范遵循的原则
a. 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基本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
b. 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
c. 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为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
d. 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 e. 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但也原谅悔过的成员)。
②削弱群体的规范的手段
a. 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
b. 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
c. 防止内部分歧;
d. 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
e. 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2. 冲突的来源有哪些?
【答案】冲突的来源有三方面:沟通因素、结构因素和个体行为因素。
(1)沟通因素
管理者们把大多数冲突归因于组织沟通不良。完善的沟通可以使受讯者能把发讯者的信息理解得毫无差错。但这样的完善沟通几乎没有。由于这一缺憾,在沟通过程中有许多误解的时候。虽然由不成功的沟通引起的冲突不同于本质上对立的冲突,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2)结构因素
①规模。组织规模越大,冲突也越大。原因可能是规模越大,分工越多,层次越多,因此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越易歪曲。
②参与。当下级参与程度越高,冲突水平也越高。原因可能是参与越多,个体差异也越大。而且,仅仅参与决策并不等于所提建议必被采纳。如建议不被采纳,下级无权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由于扩大参与所引起的冲突并非都是有害的,如果这种冲突可以增加群体的绩效,则应该鼓励冲突的存在。
③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
冲突的一个经常的来源是组织中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之间的矛盾。直线机构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核心活动。参谋机构的工作是辅助直线机构的。由于直线机构和参谋机构的职能不同,日标不同,成员的价值观和背景不同,因此它们之间常有冲突。
④奖酬制度
奖酬制度一方多得报酬必然使得另一方少得报酬,就很容易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出现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也可以出现在组织之间。
⑤资源相依性
在使用组织的资源上,群体之间往往发生冲突。如果有足够的奖金和其他资源,冲突不会产生。但组织往往又不能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因此,各群体之间为了资源的分配往往产生冲突,导致协作的不良。
⑥权力
组织中权力的分布也是冲突的来源。如果一个群体感到自己的权力过小,而另一个群体权力过大,它可能会对现状提出挑战。
(3)个人行为因素
个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冲突的来源。一些人的价值观或知觉方式可能导致与他人的冲突。无论独断专行还是自卑的人,都因感到需要“自我防卫”而主动与他人发生冲突。
二、简答题
3. 举例说明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分析他们所造成的偏差。
【答案】在社会知觉领域,由于知觉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还会更多地涉
及人的态度、价值观念、道德品质、个性等。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关系、相对地位、思想方法、社会经验和知觉对象行为的真实程度等,都会影响社会知觉的准确性。这就使社会知觉的问题更为复杂,产生错觉的可能性大为增加。社会知觉发生偏差或错觉时,有多种反应效果,具体如下: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a. 定义。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它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b. 偏差以及举例。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人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对他(她)的知觉; 反之亦然。即使某人表现己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管理中避免“先入为主”现象的发生。
(2)晕轮效应
a. 定义。晕轮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b. 偏差。晕轮效应是对别人认知的一种偏差倾向,实质上是“以点代面”的思想方法,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3)近因效应
a. 定义。近因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b. 偏差。它和首因效应正好相反。一般说来,在知觉熟悉的人时,近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在知觉陌生人时,首因效应起较大的作用。
(4)对比效应
a. 定义。对比效应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对人的评价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对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进行相对比较做出的。
b. 偏差。如果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水平较高,对目前的知觉对象评价就低; 反之亦然。
(5)与我相似的效应
a. 定义。与我相似的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
b. 偏差。表现在组织活动中,管理者在招聘员下、绩效考评、职位提升中更可能会偏爱那些与自己有相似处的候选人或下级。这种效应如果恶性发展,就会形成各种腐败现象。
(6)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
a ,定义。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是指在绩效考评中,有的管理者过度严厉,对所有的下级评价都低; 有的管理者宽大无边,对所有的下级都评价偏高; 也有管理者对所有的下级评价都在平均水平。 b. 偏差。这种倾向会导致评价机制的歪曲,导致激励失败。
(7)定型效应(定势效应)
a. 定义。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b. 偏差。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感知某类对象,因而对该种对象逐渐地形成了固定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