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凯思恩以来,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使具有了政策意义,各国政府也都把解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人微言轻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曾经以为创造了消灭失业的奇迹,每一个劳动力都享受着国家配给的劳动机会,并将失业人微言轻资本主义经济的丑恶现象给予批判。但实践证明,这并不是劳动力资源实质上的充分就业,只不过是把社会上公开的失业转为企业内部的隐性失业而已。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并引起注意。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在追求效率的原则下,这一问题慢慢地浮出水面,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并形成对固有的失业与就业观念、企业经营观念及劳动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到方面强劲的冲击。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一方面进行全面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制,另一方面其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造成大规模的职工下岗现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下岗问题及下岗后的再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形成我国的失业和再就业理论。失业和再就业总是在我国是理论上的一个空白,只是从90年代以后,随着下岗人员的增多,才逐渐开始了这一问题的研究,但还存在诸多不足,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分析和理论构建,将失业、再就业救济与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失业救济与保险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3)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岗、失业人员超过一定的限度,必然会形成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只有充分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和再就业机制的完善才是消除由此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的保证。(4)有利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隐性失业不能显性化,富余人员不能剥离于企业,那么,效率机制就无从建起,国企改革乃至整个体制改革亦无法深入。总的来说,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失业及再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本论文的形成中,本人在借鉴西方失业理论的基础上,搜集了大量的,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对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研究文献,通过整理和思考,形成对这一问题自己的思路。即"下岗"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过渡形式,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前必然的,也是无奈的一种选择。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再就业机制的建立,必须将再就业机制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联结在一起。在内容上,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下岗的理解,阐述我国特有的失业表现形式"下岗"的含义,同时对目前下岗问题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进行分析论述。第二部分是下岗成因的分析,根本原因在于转型时期隐性失业的显性化。具体从企业自身和体制两方面给予阐述。第三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一部分属于过渡部分,通过对这两方面因素的分析为再就业机制构建进行理论上的铺垫。第四部分是建立企业下岗职业再就业机制。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提出在当前情势下下岗职工再就业机制得以建立的五大战略,这一对策是前文分析的必然的逻辑结果。 本文试图在这样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1)下岗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市场国家中的失业现象,也区别于我国原有的隐性失业,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其表现出的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其发展趋势是在市场体制下的失业。(2)下岗的成因主要在于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同时还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原因。(3)国情决定了政府在下岗问题的解决中,即再就业机制构建中处于主体地位。(4)结合我国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及就业趋势,设计出由产业战略、流动战略、素质战略、创新战略、保障战略相互结合形成的再就业机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