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38文化传播与媒介实务之新闻采访教程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现场观察
【答案】现场观察是指记者深入到新闻现场,对新闻事实的目击者甚至是参加者进行直接的目击采访。记者的观察采访中,最经常、最普遍的,是对新闻现场所作的观察。其主要作用有:①现场观察可以让记者掌握第一手材料,也可以用观察来验证间接材料; ②现场观察是感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形成写作激情的首要条件; ③能够直接获取生动细节、抓住事物特征,克服写作一般化的毛病; ④可以使记者加深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 ⑤现场观察可以在其他采访方法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获取新闻素材。现场观察采访主要适用于突发性的自然现象、新闻事件以及不适合用言语进行采访的采访对象。
2. 旅途通讯
【答案】旅途通讯是指以“记地”为主体,通过记者游览、参观、考察等方式,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编缀成篇的一种通讯。旅途通讯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但与古代的山水游记文学相比,其内容更加绚丽多姿,形式更加多样化。旅途通讯不仅包括了旅游通讯,而且包括了非旅游通讯,是兼具写人写事的通讯,是风貌通讯中的一种。今天的旅途通讯突出地体现了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中外文化交流价值和美学价值等五种价值。
3. 易地采访
【答案】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易地采访是一种开放式的采访活动方法,可以开阔记者的眼界,还可以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采访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易地采访己从个别新闻单位少数记者的活动,变成全国性的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业务活动。
4. 全党办报
【答案】全党办报的方针是在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提出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闻事业的一个创举。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
“全党办报”的内容包括:①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 ②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 ③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 ④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这个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思想原则,也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工作路线。其核心内容是: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做好工作。群众路线在党报工作中的体现,概括地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办好报纸。
5. 旅行采访
【答案】旅行采访是指记者选择特定的路线,以旅行方式在沿途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这是一种流动性很大、见闻广、带有一定艰险性,但却富有魅力和情趣的一种采访活动。以采访、考察的成果写成的通讯称“旅途通讯”。
6. 虚假新闻
【答案】虚假新闻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 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7. 政治观点
【答案】政治观点,即在新闻宣传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所谓正确的政治观点,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要体现在各种具体问题上。在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文化、政治与军事等各种关系时,既要反对脱离政治的倾向,又要防止空喊政治口号、用政治代替一切的倾向。
8. 专业记者
【答案】专业记者是指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一般是以两种形式出现的,一种是专门的记者,一种是编采合一的记者。新闻单位之所以设这样那样的专业记者,一是为了使各个领域的采访报道都有专人负责,二是有利于记者积累和掌握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培养记者成为报道某一领域的专家。
二、简答题
9. 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具体做法有哪些?
【答案】新闻报道方法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掌握一定的报道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运用报道方法的艺术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1)抓典型报道
人世间可批评的事很多,不能事事都上媒体,要抓典型。一件事是不是典型,不在大小,而在它蕴含的意义是否具有普遍性。有些事看起来大。又有普遍意义,那就要大题大作。有些事看起来小,但关系重大,也不因其小而轻易放过。事实证明,批评性报道愈是典型,愈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典型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2)抓对比报道
在报道时,将同类事物在同样条件下的正反双方加以对比,形成鲜明反差,既有表扬,又有批评。这种表扬,因有被批评一方陪衬,显得更具说服力。
(3)抓追踪报道
从实践来看,大多数批评性报道都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只有按照事物的进程和发展规律,连续不断地一次一次地跟踪追击,才能一步一步地揭开事物的真相,把报道引向深入,这就是追踪报道。追踪报道,既包括揭露问题,也包括解决问题。被批评者接受了教训,改正了错误,记者还有责任作后续报道,从中看出批评的效果,也说明我们的新闻批评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与人为善,治病救人。
记者和媒体在履行监督职责时,不要忘记自己也要接受监督,接受党的监督,接受社会的监督,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10.简述记者在观察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答案】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记者应花工夫仔细观察,不但要看准,还要看深、看透; 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记者只需简单地浏览,甚至是“视而不见”,在写作中也只是一笔带过。记者在观察中需要关注的力面如下:
(1)要观察人物周围的环境
①人物同环境的关系
人物同环境密不可分,具体原因如下:
a. 环境是新闻的发生地,任何人物都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影响人物,给人物提供某种活动的舞台,其场景、气氛对于读者理解新闻有着特殊的意义,能起到烘托新闻事件、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
b. 人物在环境之中工作、生活,因此也必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通过这种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活动,人物表现出特殊的精神和气质。
②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
记者对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观察,一般包括社会环境观察和自然环境观察。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 自然环境,主要是指人物周围的景物、具体的活动场所。
③观察环境的作用
观察人物所处的环境,不仅可以深入地认识人物,报道起来富有立体感,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要观察人物的外貌、神态
外貌、神态能够体现人物的外部体征,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是记者在写作时克服“千人一面”的重要手段。记者要像画家画人物速写那样,注视人物与众不同的衣着、相貌、眼神、表情等,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调”。
(3)要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观察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是对报道对象进行观察的重点。记者要能把握人物的“形”和“神”。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常常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报道对象在某种典型环境中的一言一语,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