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650艺术与传播基础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 亲身传播

【答案】亲身传播是指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人体自身为媒介的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亲身传播最常见的是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言语传播,如面对面交谈、远距离电话会谈等; ②文字传播,如私人信件、电报、传真、E-mail 、手机短信等; ③体态语言传播,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 ④信号传播,如革命时期地下工作者的窗外悬挂物、海上航行时的信号旗等。亲身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其好处是传播信息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亲身传播的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3. 传播隔阂

【答案】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二、简答题

4. 施拉姆是如何概括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

【答案】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

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如下总结:

(1)政治功能包括:①监视功能一一收集情报; ②协调功能一一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功能。

(2)经济功能包括:①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③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包括:①提供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并接受或拒绝它们; 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④娱乐功能一一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这种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己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

5.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围绕着职业意识的一套新闻传播专业的操作要求。包括:

(1)专业(行业)意识:监测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

(2)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

(3)新闻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传媒的专业培训机制。

(4)严格、客观的专业资格的认可制度。形式上,我国的传媒都有专业资格的认可程序,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编辑有职称,初级、中级、副高、正高; 但在专业资格认可的过程中,行政力量的影响很大,专业标准很难把握。

(5)专业内部的自律。自律的对立面是他律,如果新闻业不能通过组织或行业规范指导约束自身行为,就会被行政力量介入,因此自律对于新闻业的自由发展非常重要。现在,我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有规范没人执行。

(6)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主义倡导的专业精神范例不是组织的产物,而是自发产生的,它应该存在于每位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心中,不是外在的东西。

此外,要求记者形成专业意识,需要形成这种意识的条件,及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准确落实,使传媒各种职能或身份的人充分到位,编辑部门和经营部门分开。

6. 简述香农的传播模式。

【答案】香农的传播模式是由美国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于1949年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1)基本内容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2)意义

①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

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②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

③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3)不足:这个模式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

三、论述题

7. 试述大众传播负功能的产生原因、一般表现及克服方法。

【答案】从功能释放的效应来分,大众传播的功能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早在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就提出大众传播的一种负功能:麻醉社会。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阻碍个人或社会正常发展的作用。

(1)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原因。

①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各样的大众传播媒体不断涌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媒介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许多媒体通过刊登暴力、色情、娱乐等方面的消息,甚至制造假新闻,以争取受众,吸引广告。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已开始利用新闻自由的幌子冲破大众传播道德的底线。

②政治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都意识到,在政治斗争中,媒体是“一件最强有力的武器”。通过媒体,他们可以迅速而广泛地向受众传播他们的信息。所以,许多政治家和政治团体通过媒体宣传他们的政治理念,抨击政敌的言论,有的还揭露政敌的隐私,甚至于利用捏造涉及对方的丑闻来贬低对方的公众形象。

③社会原因。

受众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一种“只追求数量和效益”的态度,很少去考虑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是否正确等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受众从大众传播中获取信息的目的已不是“认知世界”,而是“娱乐身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受众对大众传播普遍存在一种“接受”心理,众传播中所发出的错误信息有的可以满足受众的某些需要,所以有的受众会主动寻找大众传播中的错误信息,这就形成了大众传播负功能产生的温床。

(2)大众传播负功能一般的主要表现。

①破坏功能。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破坏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并直接或间接侵犯人类或客观实体的利益。

②抑制功能。

信息的传播使受众习惯于接受信息中包含的各种结论,而不再去对原始材料进行细致地筛选、分析、调查、判断,受众的主观选择性被弱化。这样它抑制促进社会正常发展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