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848新闻与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噪音
【答案】噪音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载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在引入到传播学研究中后,它指在传播过程中对讯息以及传达、反馈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干扰的障碍因素。噪音的概念最早由香农提出,后由德弗勒做了进一步扩展。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减或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假、捏造、歪曲的信息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假信息等。
2.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 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
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力一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3. “付费墙”
【答案】“付费墙”(PayWalls ),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 )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 和ipodtouch 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4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 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4. 华盛顿邮报
【答案】《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 )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f 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5. 刺激一反应理论
【答案】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刺激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二、简答题
6. 微博在公共事件上的作用。
【答案】微博是一种非常强大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微博的开放性、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似
乎也注定了它是一种适合社会公共事件传播的媒体。从近几年的“郭美美事件”、+7·23温州动车事故’,、“雅安地震”“陕西表哥’夕、“玉树地震”等公共事件都因为微博这一新兴的媒体平台而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微博也被网友评价为“最具有杀伤力的舆论载体”,它表现为由普通的民众临时客串起来的新闻记者,赶在传统媒体和政府新闻发布的前面,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信息,并对这些社会公共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同时网民通过“Follow" (跟从)链接建立微博客的圈子,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的一次次快速出击,让它在社会公共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起到了其他传统媒体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快速传播,实现零时间传递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与手机捆绑后的微博显示出来的在场传播效果,超过任何其他媒体,其表现出来的实时性、参与感以及便捷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递。正因为即时性的特点,让微博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媒体。
(2)信息内容充分详细,多方面报道事件始末,并能有效搭建救助平台
微博内容不受传统媒体时间、版面或者是自身立场的约束,也没有特定的新闻稿的格式规范。微博信息可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地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多元化报道,而且不同的用户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可以从多方面还原事件的始末,揭示真相和事实。
(3)有助于搭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平台
如玉树地震发生后,微博的相关信息中,受灾地区道路天气状况、缺乏救援物资、地震防护知识等被高频率地发布。微博信息短小精悍,适合多次传播,遇到突发灾情,需发动群众力量时优势很明显。
(4)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从而引导舆论力一向
微博上的用户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在突发事件的态度上提供不同的声音,让大众不仅仅从主流媒体上获取信息,降低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微博是一个平民平台,任何人都拥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彼此探讨,形成互动。
(5)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力,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
由于微博融合了多种媒介元素,传播信息比传统的新闻媒体更加方便、自由和快捷,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约束较少,因此可以成为广大民众发布内容并且彼此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从而广大民众也成为公共舆论的监督者。例如在“陕西微笑表哥”事件中,微博就成为了一个舆论监督的平台,关注这起公共事件的网友利用微博实施舆论监督。微博以其特有的快速信息传播能力和自由组织能力,使得很多信息通过微博发布出来,发挥其独特的舆论监督功能。在曝出微笑表哥的照片后,网友首先质问其为何发笑? 杨达才表示:“当时气氛紧张,自己的发笑是为了缓解一下气氛。”然后又有网友提问关于其戴名表的问题,他回答说“自己是名表控,一年收入有十七八万,老婆上班,儿子和儿媳也上班,家里没有经济负担,用自己的工资共买有五块名表。”但是随后网友便将他的第六、第七、第八乃至第十一块名表悉数暴露出来让其哑口无言,并且还曝出表哥的眼镜、腰带、皮鞋等也是价值不菲,而这与之前他自己所说的工资数额相矛盾。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