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650艺术与传播基础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答案】“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是由霍夫兰提出的一种传播技巧。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一种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 另一种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称为“两面提示”。前者能够对己力一观点做集中阐述,论旨明快,简洁易懂,但同时也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印象,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 后者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可以消除说服对象的心理反感,但由于同时提示对立双方的观点,论旨变得比较复杂,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容易造成为对方做宣传的结果。

2.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有:

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3. 能指(signifier )/所指(eignified}

【答案】“能指”和“所指”是索绪尔语言学中的术语。“能指”是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索绪尔认为,任何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比如英语的“tree ”这个单词,它的发音就是它的“能指”,而“树”的概念就是“所指”。“能指”和“所指”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这就是符号的任

意性原理。

二、简答题

4. 你怎样理解“媒介社会化”这个概念?

【答案】(1)“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革,媒介越来越带有“社会化”特征的趋势。而媒介社会化产生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社会化媒介的产生。

(2)社会化媒介迅猛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媒介仿佛营造出虚拟的社会。通过天涯、猫扑这样的论坛为人们提供话题、共建生活,通过人人网、开心网等SNS 社交网站建立熟人的社会,通过豆瓣将不同的用户以相同兴趣爱好的标签紧密相连,也通过微博为人们带来林林总总的内容与资讯。社会化媒介正逐渐编织着一张全方位、细密的网络让每个人置身其中,人们既是这张大网的消费者,也是这个虚拟世界的缔造者。

(3)社会化媒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社会性网络下具。从这一角度的定义包含着两个层面的理解。其一,社会化媒介的本质是一种媒介,它建立在人际网络的基础之上,“关系”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二,社会化媒介是互联网技术与社会共同进步的产物,因此在本质上具有互联网平台虚拟、海量和碎片化的属性。

5. 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

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6. 请画出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

【答案】 图(略)韦斯特利一麦克莱恩模式的目的是想以保有以前那些简单模式特点一一传播双方与外界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方式,来达到反映大众传播的复杂情况的效果。

(1)这个模式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①X 是社会生活中可以被感知、能够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事物。

②A 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传播者。它既可以由个人,也可以由组织来承担。

③C 是传播的中介和渠道,由媒介组织及其成员承担。他们既可以在数量众多的A 中依据自己所设想的受众需要和兴趣选择信息,也可以直接在X 中进行这种选择。C 为B 充当信息选择代理人的角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A 。

④B 表示受众。他们因生活的需要而必须获取和应用来自C 的信息。

⑤f 表示反馈。其中fBA 是受众B 向传播者A 发出的反馈,fBC 是受众B 向媒介组织C 表达的反馈。C 作为守门人在选择信息时要受到来自B 的反馈的影响。fCA 是媒介对信息来源A 发出的反馈。这种反馈可能会鼓励、改变乃至抵制A 的意图。

(2)这个模式的特点如下:

①信息选择具有多样性。传播来源可以在各种事件中进行选择,大众传播媒介由可以在各种信息来源中选择,同时大众媒介也可以在各种事件中直接进行选择。

②传播系统具有自动调节性。社会上数量众多的大众媒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它们也互相取长补短、自动调节,以适应社会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

③信息反馈具有重要性。只有反馈才能真正保证传播过程中所有要素间关系的系统性。

三、论述题

7. 给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段讲话,重点是他在讲话中提出,在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时,新闻工作者要凭三个要素来决定是不是进行报道,即“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

(要求:从党报的政治性和新闻性相结合的角度,对“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