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怎样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3)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

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3. 简述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答案】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的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而当市场机制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时,就需要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2)两者的区别

①二者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

a. 市场机制主要是依靠价格供求等杠杆通过市场来自发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b. 宏观调控则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它的方式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常规手段。

②两者的地位也不同。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调节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

(3)这两者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 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了巨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指导我国实践的正确的理论成果,是我们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当前,中国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建设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仅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汇,外来的文化冲击了中国主流文化,文化格局多元复杂。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发扬中华主流文化,武装头脑。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人民群众理论,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得精神支撑,坚定必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合力,共创未来。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主席提出了“两个100年”的目标,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青年作为未来的希望挑起了实现中国梦的重担,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增强服务社会主义的本领。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当前的具体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因此,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 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二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既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义包括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经济。这一制度既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又结合了初级阶段的实际,符合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6.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答案】(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②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