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目录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2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10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18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25
2016年东北大学文法学院80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33
一、简述题
1. 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哪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1)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机遇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才能实现互惠互利和“共赢”,这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有利环境。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较短的时问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社会主义的竟争力。
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反思。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对这些问题的冷静思考,有利于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反思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有利于梳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明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存度较高。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外资必然会造成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在市场占有和股权控制方面的激烈竞争,引进外资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产业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②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带来冲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作为“普世价值”,遏制和“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这些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压力,使社会主义处于不利地位。
③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构成一定威胁。
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陛使传统主权的对外独立性和对内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和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它们的需求,以经济相要挟,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试图让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问题上让步。
2. 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
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了巨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是指导我国实践的正确的理论成果,是我们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当前,中国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任务,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建设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仅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多种文化相互激荡,交汇,外来的文化冲击了中国主流文化,文化格局多元复杂。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发扬中华主流文化,武装头脑。
(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凝聚人民群众理论,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得精神支撑,坚定必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合力,共创未来。
(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主席提出了“两个100年”的目标,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青年作为未来的希望挑起了实现中国梦的重担,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增强服务社会主义的本领。在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当前的具体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因此,当前社会环境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答案】(1)劳动二重性学说,具体内容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4. 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答案】科学技术的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
(2)但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则与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并非都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世界上的霸权卞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造成大量生命财产的损失,就是一个例证。
(3)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间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但如果问题是由社会制度造成的,就需要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形式。
5.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