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805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答案】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尽管不同形式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但是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作可变资本。
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4.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5.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二、材料分析
7.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答案】客观环境的可能性空间、主体需求的多层次、主客体相互关系的多重组合,决定了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意识具有可选择性; 而客观可能性空间的边际制约、主体需求体系的边际制约和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边际制约,则规范和限制着人们的选择活动和能力。主体的历史创造活动既有自由可选择的一面,又有不能随心所欲不可选择的一面。
(1)马克思历史观的建立。只有生产劳动才是理解历史的正确途径,只有人民群众彩色历史的创造者。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通过把生产活动看作“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看作仟何历史观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马克思从而实现了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2)人类创造历史只能立足于历史的现实基础去创造。这种现实基础首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一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具有决定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历史选择的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问都是由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决定的。社会形态史替具有客观必然性,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4)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主体角度揭示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最终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8. 彩电降价到底了没有? 《深圳商报》记者日前从广东省彩电企业领导座谈会上了解到,目前彩电业平均利润为6%,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微利行业。在这个有康佳、TCL 、创维等著名彩电企业首脑们参加的企业会议上,这一利润率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表示异议。据称,现在25英寸、21英寸彩电已经是“亏本赚吃喝”,不仅无利可图,而且企业还要倒贴成本。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是29英寸、34英寸大彩电以及新推出的数字电视机。
时间倒退到十年前,中国彩电生产企业平均利润曾经达到50%以上,这使中国彩电业迅速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向规模和质量要效益。
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请用市场机制及平均利润率的相关原理说明电视行业的这一变化过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