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93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唯物论

【答案】唯物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一一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辩证法是坚持唯物论的辩证法。

2.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金融资本

【答案】金融资本是指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4.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二、简述题

5.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①按劳分配为主体包括两层含义:

a.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在他们的个人收入总额中占主体地位。

b. 在整个社会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为主体,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的基本性质。

②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主要是指按资分配、按个人资产分配、按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分配、按风险和机遇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等分配方式共同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2)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依据是:

①以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收入分配领域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力一式并存。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使按劳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市场来实行;

b. 市场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又要求按照市场规则来对个人进行收入分配。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及实质是什么?

【答案】(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a. 运用掌握的巨额资本投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兴办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巨大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资产阶级国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代表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促进了社会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

c.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缓和了劳资矛盾,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为:

a. 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税负越来越重,进一步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使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危机出现更加频繁;

b. 国家长期滥发货币,造成了长期的通货膨胀,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滞涨”现象;

c. 国家公债的快速膨胀,大大削弱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力。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它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发展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总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

三、分析题

7. 选取你印象深刻的2008年泣川地震资料,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距2008年5月12口坟川大地震过去己经快五年了。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的口子。面对无情的现实,举国垂泪。发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感人事迹和灾难压顶不能屈的坚强精神,却永久地留在了我们心中。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国家的反应速度和及时有效、又快又好的工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

(1)物质的客观存在性: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先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存在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这次汉川大地震的产生源于地球板块的运动,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结果。

(2)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世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一一有的人类已完全掌握,有的还没有或还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必须尊重其客观规律。譬如:地震来临之前,动物的异常反应。但是,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妥善安排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温总理的“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句话就是这次抗震救灾的最好写照。

(3)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要求我们敢于要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并找到正确的方法解决它。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全社会自发组织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诸如此类的做法使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我国的救灾工作取得了全世界的普遍赞扬。

(4)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各地灾区的受灾程度不同,特别是学校受损遇难比较严重。针对这一具体情况,我们的救援人员采取了不同的救援方案,与时间抢生命,力争在72小时的黄金时间里抢救最多的生命。

(5)矛盾的两点论,重点论: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里,一切都以抢救人的性命为首要任务。72小时之后,主要仟务转为灾后防疫。再之后长期的工作重点就是灾后重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