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野火与环境变化对比研究

关键词:黄土高原,全新世,野火,环境变化

  摘要

  全新世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时期,是地球历史最新的一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气候变化、植被演替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是国际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的热点。自然和人为引起的森林和草原野火,引起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野火活动已被认为是控制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演变发展的重要因子。黄土高原的黄土─土壤序列是良好的环境演变信息载体。作为野火活动直接记录的木炭屑,其保存在黄土─土壤中可提供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野火活动的连续记录。因此,通过对野火活动的研究,可以揭示长期的生态演变规律。   本文在了解全新世生态环境演变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定黄土高原全新世时期的野火与环境变化作为课题。通过大量野外细致缜密的考察,在黄土高原选取了东部和西部三个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进行研究。三个剖面地层发育连续完整,保存良好,具有典型性。对其进行了高密度采样,进行了磁化率测定和木炭屑分析,获得了全新世时期野火与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着重论证了全新世时期以来野火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植被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本文研究成果为:   (1)在末次冰期(~11500 aB.P.),在强大的西北环流的控制下,粉尘堆积显著,生物成壤作用微弱,土壤湿度很低,气候十分干冷,呈现半荒漠草原景观;全新世早期(11500~8500 aB.P.)气候处于从末次冰期的干冷气候向温暖湿润的冰后期过渡的阶段,气温回升,降水量增加,成壤程度由一定加强,植被开始恢复;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B.P.)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由于夏季风增强,温度升高,降水量增加,沙尘天气很少发生,风尘堆积率很低,生物风化成壤作用相当强烈,植被茂盛,但在黄土高原塬区仍无森林生长,只是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有森林发育;全新世晚期(31OO~O aB.P.)风尘堆积加速,成壤作用减弱,成为全新世相对干旱的时段。随着气候向干旱化发展,水土资源退化,植被退化。并且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水土资源退化表现更为显著,气候更加干旱。31O0 aB.P.以来的气候恶化表明31O0 aB.P.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季风气候转型期。   (2)末次冰期(~115OO aB.P.),气候较为干旱而不稳定,为野火发生提供了气候条件,空气湿度很低,可燃物变的很干燥,尽管植被稀疏,但由于该时期植被主要呈现荒漠草原和半荒漠草原,其燃点较低,因此该时期野火相当频繁,地方性和区域性野火频繁发生;全新世早期(115OO~85OO aB.P.),气候开始由冷干向温湿过渡,气温回升,但仍相当干旱,降水量较低,空气相对湿度减小,使可燃物的温度提高而变干燥,易于点燃,且生物物质积累增加,为野火活动发生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该时期的野火活动比较频繁,地方性和区域性野火时有发生;全新世中期(85OO~31O0 aB.P.)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虽然该时期气温增加更高,然而长期丰富的降水量一方面使空气的含水量增加,相对湿度增加,导致可燃物的可燃性减小,另一方面使可燃物自身充分吸水而含水量提高,可燃性也降低,因此野火活动在整个全新世最微弱;但是,在庙底沟文化时期(6000~5500 aB.P.)和夏商文化时期(3800~3500 aB.P.),由于人为伐木、围猎、刀耕火 种、烧荒等使野火活动的频率提高;在全新世晚期(31OO~O aB.P.),从310O aB.P.开始,气候向干旱化发展植被退化,土壤也发生退化,在此期间,气温下降,降水量减少,空气的相对湿度减小,可燃物的可燃性提高,因此,在这种气候不稳定且比较干旱的时期,野火发生的频率提高;但是各粒级炭屑浓度大幅度增加表明,该时期野火活动相当频繁,这不仅与干旱的气候有关,而且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密切联系。3100 aB.P.以来,一方面由于气候条件的恶化,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不断毁林草、开垦土地造田,正是这种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为野火表现的相当突出。 (3)通过对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黄土一土壤剖面中木炭屑浓度含量对比分析表明,在全新世不同时期,黄土高原不同区域野火活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黄土高原东部野火活动相对微弱,但在西部野火活动却比较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