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综合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近发展区

【答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由此引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操作定义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活动任务时表现的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2. 简述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答案】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有:

(1)脑重增加,3岁时脑重达1000克;

(2)神经纤维不断增长;

(3)突触联系不断增多;

(4)神经纤维髓鞘化迅速进行;

(5)皮质抑制机能继续发展;

(6)第二信号系统出现并发展。

3.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简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皮亚杰认为,皮亚杰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即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1)成熟

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2)练习和经验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的作用。皮亚杰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如体积大小、物体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⑷平衡化

这种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影响认知发展各因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平衡化的作用基于

两个方面:其一,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功能;其二,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这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成熟是生物前提,提供发展可能性。主体客体相互作用是发展的源泉。社会性经验是重要影响因素。平衡化是发展的真正动力。

三、论述题

4. 论述儿童依恋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大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他们与母亲在一起时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

②回避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类婴儿约占20%。

③反抗型依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这类婴儿约占10%〜15%。

(2)依恋的原因

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母亲能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他们事物和温暖。

(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①对照料者的依恋为婴儿提供了情绪安全的基地,也为日后父母教育儿童打下了基础。

②依恋的强烈程度不能决定儿童发展的方向。如果父母能按社会化的目标鼓励、教育儿童,依恋强烈的儿童就能健康地沿着社会化目标顺利地成长,但是,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与教育不符合社会化要求,强烈依恋的儿童就会产生不适应社会的行为。

③儿童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④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它既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连续体,又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

1. 内化

【答案】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二、简答题

2. 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答案】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变化特点如下:

(1)学前期无缘无故发脾气的现象会不断减少,4岁之后就比较少见了。

(2)对攻击和挫折的报复性反应在儿童3岁后急剧增加。

(3)攻击行为的缘起随年龄变化。2-3岁的儿童攻击发作多在家长用权威方式反对他们的活动之后出现;年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多出现在与同伴或兄弟姐妹的冲突之后。

(4)攻击行为的形式也随着年龄而变化。2-3岁的儿童多为踢打对手。发生争执的原因是争玩具或其他物品;年长的儿童较少动手,多为动弄对方,说闲话或嘲笑,给对方起外号等等;年龄越大,攻击行为越具有敌意。

(5)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3. 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案】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

(1)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的,而且又在此基础上萌发出下一阶段的新特征。阶段性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从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

(2)定向性和顺序性

这是指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与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