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模糊综合评价
【答案】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u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v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2. 模型方法
【答案】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3. 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
【答案】爱德华的政策执行模型认为以下四项主要因素的互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的执行状况:①沟通。政策内容及执行方法如果能清晰地传达给政策执行人员,则能够以整齐划一的步伐,促进政策执行的成功。②资源。充分的资源供给也是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必要条件之
一。大致来看,政策执行所涉及的资源包含四项:人员、信息、设备和权威。③执行者偏好。政策执行人员通常具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他们对政策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④官僚组织结构。包括标准作业程序和执行权责分散化两个部分。
4. 第三部门
【答案】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机构,其既不属于政府公共部门,也不属于市场经济部门。那些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不以营利为日的,其所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的机构,都可划入第三部门。因此,在第三部门中,既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更接近政府机构的组织,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形态和功能上与私人部门中的企业组织相类似的组织,还可以看到一些具有非正式特征的组织。
第三部门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它既可能提供私人物品(服务),也可能提供公共物品(服务); ②它主要由正式的组织构成,但这些组织可能是公共组织,也可能是私人组织; ③它在提供物品(和
服务)时一般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 ④第三部门的活动往往建立在人们自愿地提供各种资源并在提供物品(或服务)的过程中进行自愿的合作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第三部门也称作“志愿部门”。
5. 系统分析
【答案】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不同,其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系统分析既有局部分析,又有整体分析,突出整体性; 系统分析在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上,强调综合性; 系统分析在对系统输入、输出、转换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时,注重动态性。
6. 政策分析
【答案】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社会现实中的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 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 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 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 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 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二、简答题
7. 简述政策问题建构的程序。
【答案】公共政策所处理的问题人多数是结构不良的问题,今天政府所面对的也多属于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绝不能采用传统的分析方法,亦即视政策问题为结构良好的,并企图将它分割为若干独立的要素,运用精制的量化分析技巧,以促使问题的解决。从分析方法与实质内涵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如何建构政策问题:
问题建构的程序可以从分析方法与实质内涵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具体如下:
(1)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此阶段中,我们的日标并不是发现一个单独存在的
政策问题,而是企图发现政策科学利害关系人所共同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形态。
(2)以“问题搜索”认定“后设问题”。此阶段中系以公共政策概念诊释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政策分析家所能处理的后设问题。政策分析家经常面对着相互纠葛的问题系统,他必须依据政策科学的理论找出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以形成政策分析家感兴趣的后设问题。
(3)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此阶段系以专业知识来判断究竟该问题是属于哪一个政策领域。若是经济学的范畴,则从供需法则的角度加以分析; 若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则以权力与影响力的角度加以分析。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概念架构,这个阶段反映出政策分析家的世界观、观点或意识形态。
(4)以“问题陈述”建立“形式问题”。此阶段须以建构语言的方式,将实质问题转化为以数学语句或专业术语为表达方式的形式问题,但这种建构语句的形式必须明确反映政策问题本身的性质。
问题建构程序中,不同的阶段必然会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在前面两个阶段中,所运用的方法着重于主观的研究法或诊释的理解法,思考问题的理性则是政治与社会理性; 后面的两个阶段中,所运用的方法则注重于客观的研究方法或量化的分析方法,思考问题的理性则是经济与技术理性。
8. 简述ASTD 的人力资源管理轮。
【答案】ASTD 的人力资源管理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活动领域。如果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个过程或系统,人力资源的管理事实上包括五大基本功能:
(1)人力资源的获取
人力资源的获取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第一步,它涉及人力资源规划、录用和选拔。人力资源的规划是系统地评估人力资源需求以保证获取组织所需的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组织的目标与目的,继而在目标与目的指引下,从事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工作分析,确定招募具有何种特定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员工。招募是吸引足够数量的个人并鼓励他们应聘和任职于本组织的过程。而选择是组织从大量的应聘人员中选择适合组织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员的过程。
(2)人力资源的发展
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整合培训与发展、职业发展、管理发展与组织发展,以增进个人和组织的效能的过程,它经过训练、教育、发展与领导行为,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有计划地改进绩效和员工生产力。人力资源发展功能的需要来自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
(3)人力资源的激励
人力资源的激励功能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但却不易为人理解的一个功能。人力资源的激励的主要议题包括:联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等多方面。其主要的任务就在于确认和运用恰当的激励技术。
(4)人力资源的维持
从管理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维持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日标在于如何留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