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32新闻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答案】《大公报》的“四不”方针是指《大公报》“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1926年,由新记公司接办的《大公报》在天津创刊。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提出了“四不”方针:

(1)“不党”,指“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纠弹之”。

(2)“不卖”,指“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

(3)“不私”,指“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4)“不盲”,指不“随声附和’夕、不“评低激烈,昧于事实”,以此形成它的特色。“四不”方针体现该报追求的新闻客观、经济独立、言论公允、服务公众的报业精神。

2. 如何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考察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答案】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对于新闻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应该放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考察。

(1)新闻写作决定着新闻信息能否传播出去。每一个新闻传播产品,都要经过“发现一开发一采集一制作一传播”的生产流程。无论在纸介媒体,还是电子媒体的生产流程中,新闻写作都处于“制作”这个环节。如果没有新闻写作,只有采集来的零散信息,就无法形成传播产品。因此,可以把新闻报道作品理解为新闻信息的载体,没有载体,新闻信息就没有了“运输工具”,也就无法传播出去。

(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为了让信息传播得广泛,不仅要有载体,还要讲究这个“运输工具”的功能。也就是说要讲究新闻报道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包括题材、形式、结构、语言等。

(3)按照传播学原理,新闻写作属于信源编码过程,关键在于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即事实)转换为对应的符号(即文字),文字的表述必须与事实相符; 经新闻写作所传递的已不是原始的自然信息,而是新闻信息,这里暗含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记者的选择、立场、观点、表达技巧等,这些综合因素所产生的最后传播效果都会直接影响受众的认知。

因此,新闻写作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即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广播新闻的可听性、电视新闻的可视与可听性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新闻写作能力强,就会增强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反之,

则会减损传播效果。

3. 简述谣言和恐慌在社交网络中是怎样传播和扩散的?

【答案】(1)网络谣言的成因与对策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社会谣言则是指围绕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所产生的谣言。谣言是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逢释。谣言没有真假之分,因为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所以无法确定谣言的真假。谣言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存在,在新媒体诞生之后,谣言的数量更多,传播的范围更广。因此主要分析谣言在网络社区中传播和扩散的成因和对策。

①网络谣言的成因

a. 互联网自身属性因素

互联网自身具有匿名、开放、公平、传播迅速等特性,造谣者只需找到合适的“作案地点”一一人气较旺的社区、网站,即可利用它在短时间内广泛散布谣言。

b. 数量众多的“易感人群”

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造谣者抓住了部分网民猎奇心理、仇官情绪乃至低级趣味,投其所好,制造敏感话题。网民受其蛊惑,不自觉地成了谣言的传载者。

c. 别有用心的谣言制造者

利用网络传播谣言,违法成本低。谣言制造者为达到泻一己之私愤、牟取小正当利益等目的,在互联网上恶意散播谣言,挑起网民公愤、扰乱社会治安、引发民众恐慌。

d. 部分互联网企业责任缺失

网络媒体作为开放的传播系统,信息流动性更大、更快,为追求时效性,往往忽略传统媒体层层把关、严格管控的审查流程。部分网站监管不力,不经查证即引用、转载谣言信息; 部分网站为利益驱动,一心赚取点击率,明知谣言是陷阱仍肆意转载; 部分网站编辑职业素养缺失,审查小力,把关不严,无形之间充当了网络谣言的幕后推手。

e. 传统媒体的不当判断

当前,网络媒体迅速发展挤占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出现传统媒体被网络谣言牵着鼻子走的情况。网络谣言传播期,大众媒体(尤其是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变得具有公信力,一些不接触网络的受众也因此接收到谣言,一些原本对网络谣言持有疑虑的受众也可能因为传统媒体的介入而放松警惕。

f. 监管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的规范总是滞后的。监管部门管理上存在漏洞,就会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②网络谣言的对策

网络谣言的传播需具备三要素,即谣言源头、传播途径和受众。因此,打击网络谣言仅凭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网民、网站、监管部门等多方共同努力,为互联网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推动

互联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a. 网络谣言、全球应对

互联网及其新应用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对此,各国或出台相关法律、或采取多重措施,全力打击网络谣言这一全球“公害”。

b. 理性和守法是网络言论的底线

作为提供平台服务的网站,也不能轻忽自身的管理责任。这不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是追逐自身商业利益的必由之路。网站不能纯粹为了一时的人气和点击量,而放任蛊惑人心的谣言散布。网民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不能善加利用,最终会让网站辛苦搭建的平台毁于一旦。

(2)网络恐慌的成因与对策

恐慌是人们的一种正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恐慌心理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因为个人生活常常会伴有困境和危机。个体恐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甚至可以忽略。而群体恐慌心理则会严重影响群体行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造成损害。

①群体恐慌的传播和扩散

a. 大众传播的透明与否影响群体恐慌

群体恐慌在正常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大众传播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传播尤其迅速。这种情况下个体很容易受到群体的感染,恐慌蔓延。

b. 流言会加速恐慌心理的形成

流言在传播活动中完成,这是指传路不明、传无根据的言论。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十一种恍惚不定、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中,更加容易恐慌。

c. 群体压力也会加速恐J 慌心理的形成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因此,当群体集体传递着恐慌传闻时,人会自然而然的产生恐慌。

4. 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答案】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特征之一,是指新闻报道忠实于客观实际的性质和程度,指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真实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是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的统一。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

(1)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忠实地、客观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而不应“根据希望描写事实”,这又包括两方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