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写作过程中如何才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
【答案】可读性是指要把新闻报道写得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读得下去。简言之,把新闻写得“好看”。“好看”的新闻报道,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具体
具体主要是指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而且多用形象的可感性事实说话。读者对这样的事实容易产生兴趣,接受与理解得也快。
①选题角度、报道内容要具体;
②新闻报道的叙述以及情节、细节也要具体。
(2)生动
写得生动,通常是指把新闻写“活”,即要求新闻报道富有感染力。
①在某些方面“生动”与“具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而言,越是写得“具体”就越容易生动。
②新闻报道一定要“见人”。
这是让稿件“活”起来的一个关键。在绝大多数新闻事件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或者说,人是构成新闻事件的主体。新闻报道是报道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变化。因此,在写新闻报道时若是抓住了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稿件便生动,便“活”。反之,若是舍去了这个最活跃的因素,稿件就容易死板、干瘪。
③新闻报道能否生动,与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
无论消息还是通讯写作,都要注意谋篇布局,注意新闻事件的戏剧性和冲突性。生活中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如果记者善于抓住矛盾,又善于运用文章的结构把其戏剧性或者冲突性体现出来,那么写出来的报道则波澜起伏,而曲折起伏本身就是一种生动。
(3)通俗
通俗,是要把新闻报道写得深入浅出,明白如话。传播产品应该是普及型的,如果文字艰涩难懂,将造成受众阅读的障碍,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记者必须学会把新闻报道写得通俗浅白,也就是说要尽量提高传播产品的清晰度,以减少传播阻力。
①解决“新闻官腔”的问题。
不能把来自某些权力机关的新闻发布、领导讲话稿、工作简报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做新闻报道原文照登。
②要学会“第二种翻译”。
“第二种翻译”是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者老百姓熟悉的语言来讲述、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圈外人不懂或不太懂的“行话”,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对此进行解释与说明。要用所有读者都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在稿件中尽量删除一切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
③巧妙地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
数字是很重要的事实材料。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尤其经济新闻更离不开数字。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但堆砌大量数字却肯定会削弱传播的清晰度,因此要巧妙地处理好数字,使其内容通俗易懂。
2. 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何在?
【答案】服务性消息以提供切实可用的信息、方法、忠告为己任,写好服务性消息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服务性内容要新鲜、适时
同其他类型的消息一样,首先是内容决定服务性消息的优劣。服务性消息应当为读者报告新的、他们尚不知晓的而又切实可用的信息,传授新的方法。
(2)着力写好实用部分,增强可操作性
服务性消息是生活参谋,因此,写作中应将方法、信息、忠告交待得明明白白:方法要具体; 对所提忠告、建议,要做出说明,以便读者接受。
(3)说明信息源的身份,增强可信性
为了让读者对服务性内容感到放心,服务性消息应将信息来源、忠告发出者的姓名,特别是身份写具体,以证明其观点、意见的科学性。
(4)亲切、自然
服务性消息的热情多半表现在导语上,其导语最适合采用“直呼式”、“谈话体”,宜用第二人称,以“你”或“您”开篇,从而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
3. 简述结构通讯的原则。
【答案】构思通讯的过程,是指结构通讯的过程。在结构通讯的过程中,即从抓主题思想入手的结构过程中,既要尊重新闻事实本身的条理性和内在联系,又要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在结构通讯的过程中,以下原则行之有效:
(1)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新闻通讯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研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类型,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 如果是现场材料,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
(2)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主题是构思通讯的第一关,也是结构安排的“灵魂”。它是通讯“内在结构”的主线。提炼
主题,用事实材料来表现主题,是记者最能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不可因硬模仿形式上的体裁、结构而打乱内在结构,即“意义结构”的逻辑脉络,使通讯的外部结构形式成为脱离主题的、没有生命的文字堆砌。
(3)简洁清晰原则
所写的每一篇通讯必须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而这种切割,又不能对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伤筋动骨”,要符合新闻人物和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因此,在结构通讯时,务必使篇章宁小毋大,防止形神具散,要使主题集中,材料必须精当,以一当十。只有这样,剪裁方可显其清晰、亮丽、简约。
(4)均衡对称原则
“均衡对称”原则是新闻事实内在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在外部结构中的表现。“均衡对称”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①要有层次意识。在构思时,要讲究每个层次上的清晰和前后层次的排列递进联系,事例的大小要大体相当、编排对称。
②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③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互异,是指段落、层次之间的思想观点和新闻素材要保持某种不同的侧重点以示区别; 互补,是指各层次、段落之间要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所使用的材料不能互不相干,更不能相互矛盾,而应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层层递进。
④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5)跌宕起伏原则
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能够吊起受众的胃口。
4. 怎样认识事件通讯的价值?
【答案】事件通讯,是指详细报道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事件通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件通讯重在记述和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显示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社会意义。
(2)事件通讯应当是选题广泛,信息丰富,富有生命力。
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或“故事”。有突发性的事件,也有预先知道的事件; 有“坏事”,也有“好事”。只要与老白姓的生活相关,老白姓想详细了解,都可以进入通讯的报道视野。因此,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的事件通讯应当是选题广泛,信息丰富,富有生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