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

【答案】任何文章的写作,所遇到的基本的矛盾都是如何处理材料和观点的矛盾。新闻写作遇到的矛盾也不例外,它要处理的是新闻事实与记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用事实说话”。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没有事实的支持,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是新闻的实体,也是新闻的存在形式。新闻的指导性、政治性等,都是由事实派生出来的,不是独立存在的。

(2)事实胜于雄辩

新闻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事实最符合受众需要

①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关注传媒,主要想获取信息,知道一些新鲜事,而不是首先想知道一些道理。

②从受众的心理分析,在阅读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愿意接受记者提供的事实,相信通过自己的头脑对事实所做出的判断,而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更讨厌那种充满大话、空话的宣传和强制性的灌输。

③传播学的理论研究指出,最好的传播效果是劝服,而不是压服。

2. 判断:就像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一样,“有偿新闻”有利于新闻事业的成长。

【答案】这种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有偿新闻是指企事业单位、组织、机构或个人以酬金或实物等方式报偿新闻机构,换取一定的新闻作品、版面、播出时间,为该人或该单位及其作品、社会活动进行宣传的“新闻报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提供有偿的版面或播出时间,刊发各种形式的“含金”报道; ②混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大搞“广告性新闻”或“新闻性广告”; ③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的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

(2)有偿新闻的实质,是把新闻报道工作同小团体或个人的私利直接联系起来,搞钱权交易,把新闻报道异化为一种牟取私利的手段。这类新闻往往带有浮夸、虚伪的成分,损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损害新闻机构的客观公正的形象,不利于新闻事业的成长。中外正直的负责任的新闻单位都要拒绝、禁止和反对“有偿新闻”。

3. 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有何不同? 写作中各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解释性新闻与新闻述评的区别

①新闻述评中的评,是记者对事物的直接评判,是褒贬,是就事论理的一种写法; 解释是以充分的背景为依据的客观的加工过程,其中有一部分是评沦,而发议论(述评)是一种受论点和感情影响的主观加工过程。

②解释性新闻是运用事实表达观点; 新闻述评则允许超越、跳出事实,直接说话,是署名言论。 ③新闻述评对事实的要求更严格

一般的评论中,事实只是为论点服务的论据,未必是新近发生、发现的,也未必是完整的。分析性新闻虽然要以大量事实说明见解,但是,它的事实往往是多样的、可以任意调遣的材料; 新闻述评因其兼有报道与评论两种职能,报道是手段,评论是目的,报道是评论的依托。总体而言,新闻述评不能不清晰地反映事实。

(2)解释性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大背景意识

写作解释性消息,记者必须善于调遣和使用大背景,即将新闻事件放到一定的历史之中去观察、分析它产生的必然性,这是背景选材的大时空观。大背景即全局性背景,解释性新闻的背景性事实反客为主,用以让释新闻事件的整体,焦点集中在背景分析上面。

②用背景事实自身的逻辑力量说明新闻事件产生的必然性

解释性消息也应注意客观色彩,不提倡记者直接发表议论,要求用背景性事实及事实自身所显示出来的逻辑关系来说明问题。

③巧妙开篇,引人入胜

解释性消息的基本特点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开头的切入方式具体如下:

a. 立即开讲,一开始就以解释的姿态切入;

b.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 先将奇异的场景再现出来,引起好奇,再进行解释;

d. 以橱窗式导语开头。

4. 简述新闻背景的作用。

【答案】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新闻背景解释、说明的对象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新闻中的名词术语。新闻中出现专有名词、专业术语是常有之事,如果不加解释,它们会成为读者理解新闻的拦路虎。新闻背景用来解释的另一类对象是消息中的事实部分。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写作总是负有一定的“翻译”的任务。对于非特定的读者大众而言,新闻报道的内容总是带有“专业”、“专门”的性质,记者须臾不可忘记“通俗化”这个程序。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许多新闻作品借助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原因有三点:

①读者的需要。面对媒体的报道,读者很想了解:为什么一定要我知道这件事,它意味着什么等。

②信息源的需要。有些新闻发布者希望通过媒体这个舆论工具,说明某种行为的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支持。

③传播者一方的需要。纳入新闻报道的事物是严格选择的结果,在媒体一方看来,它们具有使知一一让读者了解的必要,这其中就包含着它对社会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事物的特点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文学艺术领域惯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衬托,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很多情况下,新闻需要借助背景材料,以对比和衬托的方式,反映事物的特点、发展变化的程度,显示其新闻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对比衬托性的背景材料可以为新闻注入更丰富的内涵,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面对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面对一些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记者总会有自己的分析、看法,有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洞察力的记者有时还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疑点,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后果。对此,记者往往会感到也有将其传达给读者之必要。然而,由于事态不明朗,事实的暴露尚不充分,发言还不是时候,或者顾忌到有可能引起的麻烦,记者不能不讲究“说话”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用背景性事实进行暗示,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同时,还负有传播知识、提供欣赏和娱乐性材料的任务。就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言,除了要获得新闻和信息,了解时事、随时洞悉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还希望获得知识的、情趣上的满足,以提高人的素养,保持健康愉悦的心绪。文艺体育类的报道、轻松的社会新闻之所以受欢迎,与此不无关系。这类内涵丰富的新闻,是读者很好的精神食粮。为了提供这样的新闻作品,记者要在新闻的选择上多下功夫,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在新闻中加入知识性、趣味性的背景材料,使新闻变得有滋有味。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人物始终是读者的兴趣所在。媒体报道的各类新闻,无不与人的行为、人的命运有关。那些以报道新人新事为主的人物新闻,更是将任务推到了前台。然而,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活动舞台又存在很大差异,相互理解并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传媒肩负着中介的任务,它有必要在着眼于新闻事件的同时,将其人物的有关情况介绍给自己的读者,向读者说明此人之所以会有此举的必然性、合理性,以便读者理解。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消息中加入适当的人物背景。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这也是新闻背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类背景可以称之为“累加性背景”。它是在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