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有哪些?

相关试题: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是什么? (人大2006年研)

【答案】新闻写作,如果没有真实性作为前提和基础,许多写作理念、知识和技巧,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且可能写作技巧越高,离新闻越远。新闻写作对真实性的要求可以分为浅与深两个层面。浅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深层面重在要求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具体要求如下: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准确

①确有其事。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动笔之前,首先要经过查实与确认,是否真正发生所要报道的这条新闻。

②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基本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原因。这些都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因素,换言之,弄清楚一个事实的起码条件、几个基本的环节。在任何一个环节上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读者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因此必须真实可靠,不能含糊其辞。

③新闻中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

引用的各种资料,主要是指数字、史料,还有背景资料等。它们在新闻中的作用很重要。如果在引用的资料上出现差错,也会使读者对整个新闻存疑。

④新闻所反映事实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

⑤新闻中所涉及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新闻写作有一个大忌讳:绝对不能虚构情节、合理想象、添枝加叶。虚构和假设是新闻的陷阱。任何一种哪怕是考虑最周全的杜撰,任何一种用来修饰和渲染素材的虚构的细节,都会破坏使报纸通讯有力量的主要东西一一真实性。

(2)新闻报道的整体概括与分析要符合客观实际

①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要辩证统一

具体事实是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实,概括事实指感官不能直接感受到的事实。具体事实必须真实,属于现象真实。概括事实要能准确地概括具体事实的全貌,属于本质真实。

②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有机结合

真实报道个体事实体现微观真实,真实报道总体事实体现宏观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要

有机统一。

③新闻报道的多层次真实

新闻真实应该是多层次的真实,有达到现象层次的真实,有达到初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二级本质层次的真实,有达到核心本质层次的真实。这些层次只有深浅之分,没有真假之分。

2. 选择一篇新闻报道作品,通过具体分析,说明可读性的重要性以及该报道是如何体现可读性的。

【答案】示例如下:

(一)新闻报道作品

温家宝总理那样“岁寒尤应念民生”

正是二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陪同下,利用周末时间,一大早就冒着严寒来到农产品批发市场、供热公司、保障性住房小区,调查了解民生情况。

近一个时期,受持续低温降雪天气影响,北方主要城市菜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每天都看各地价格监测报表的温家宝总理十分关心蔬菜供应和市场菜价情况,第一站就来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实地查看有关情况,一连看了5个仓库。当了解到北京全市有1万吨储备菜,能及时满足市场供应时,温家宝总理很欣慰:“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这些年来,中央高层领导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基层嘘寒问暖,关心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己成为一种“例行功课”。今年元旦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华北平原的三河市农村察农情、问农事,温家宝总理则奔赴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黑龙江省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登上钻井平台,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户家中,看看灶台、摸摸被褥,察看职工们的伙食和住宿情况……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他每天一起床,想的就是物价、住房、上学、医疗这儿件事。在总理看来,国家大事,就是人民大众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天下再大的事,就是老百姓的事。因而,他的办公桌上经常摆着三张表一一一张是全国的粮价表,一张是副食品价格表,还有一张是各类物资的库存表……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一“重视民生”在一些地方只是写在报告里,印在文件中,挂在口头上,却没有落到实处。有的把改善民生的钱挪作它用,用来上大项目,建面子工程,为仕途铺路; 有的以GDP 论英雄,对事关百姓看病、上学、买房等方面的“民生指标”不当回事; 有的热衷于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把下基层“送温暖”当成展示自己“亲民”形象的绝佳舞台,变成“秀温暖”……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在关注、重视、保障、改善民生成为执政要务的当下,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不仅关乎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高低,关乎可持续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可以说,“民生”是杆秤,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

繁荣富强,承载着亿万家庭的生活和富足,从中可以掂量出官员与老百姓在彼此心中的分量与地位。

岁寒尤应念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透过温家宝总理情系基层、心忧民生的步履和细节,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力量和信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 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在又一个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期盼更多的官员以总理为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把百姓的家常“小事”当作政府大事,把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困难的问题解决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二)分析

(1)可读性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闻概念,很快地就被中国新闻界认同与接受,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因为这个概念突破了以往新闻僵硬死板的面孔,把长期被忽视的“读者观念”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它使新闻写作有明确的对象感。

(2)当然,任何文字作品,例如文学类的小说、诗歌、散文,甚至公文类的文件、报告,都应该做到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否则它没有读者,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但新闻报道与它们相比,对可读性有着更特殊甚至更苛刻的要求。新闻传播是在与一个广泛的不特定的读者群之间通过快速交流与快速阅读实现的。因此有人形容,新闻报道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一眼功效”,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在一瞥之中抓住读者,能够让他们“一眼看懂’,、“一见钟情”,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3)本篇报道在写作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人物,写活人物,用与人物相关的事实说话。 ①本文开篇首先交代天气“正是三九寒冬,北京最低气温己是零下10摄氏度”,与下文中温家宝总理体察民J 清、送去党中央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了温总理用行动暖民心。

②紧接着,在第二段中直接引用总理的话语“政府储备,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样的语言由于是由新闻报道中的人物直接阐述的,因此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在之后的段落里“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感,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亦有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些领导干部在关注民生问题上的不足。”作者提醒各级党政干部应以温总理为榜样,真正做到“岁寒尤应念民生”,此处,一些不注意民生的领导干部又与温总理形成对比。这几处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使人物形象活起来,大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 简述非事件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答案】非事件性消息包含各种不同的类型。以传递实用性信息、传授实用方法为主的服务性消息,预测未来事件的预测性消息,综合反映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综合性消息,以介绍经验为主的经验性消息,以及人物消息,都属非事件性消息。由于报道的内容不同,它们的写作方法也有所区别。

(1)对比与显现

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要求记者通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将其变化性、问题性和新闻性明显地揭示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这就需要用一种方法来加以“显现’,,而显现的基本手段就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