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坚白相盈
【答案】坚白相盈是指后期墨家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说提出的“坚”与“白”不能因感官的局限性而彼此分开的观点。他们认为,“坚”和“白”是坚白之石的统一属性,虽然人们用眼看时不觉其“坚”用手接触时不见其“白”一种感官只能感觉一种属性,但是坚白之石同时包含了几种属性,所以这些不能把这些属性彼此分开。“坚白相盈”的命题触碰到了感觉与思维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坚白统一于石的本质,是通过思维而不是通过直感所认识的。
2. “性分”
【答案】“性分”是郭象在《庄子注》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与万物所具有的先天禀赋。他在《逍遥游》的注中说:“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凡人与物的禀气存在偏颇,其“性”也各有特点与局限性,彼此之间千差万别,存在着分界,称为“性分”。“性分”无优劣、大小之分,只存在自己的行为和性分是否“适当”的问题。郭象还指出,性分是先天自足的。“性分自足”就是指万物虽然有大小之别,然而如果都能自足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逍遥皆同。因此推而广之,则世间万物,各足于所受,无不逍遥。
3. 定性说
【答案】定性说是程颢就张载提出的:“定性为能不动,犹累于外物”这个问题而做出的回答,答书被称为《定性书》,其内容则被称为定性说。程颢认为定不是要停止内心的活动,也不是要拒绝外界的干扰,将心思集中在内心世界中,而是要“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不能把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分而为二,正确的态度是“内外两忘”排除各种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杂念,使得情感的发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这样就不会为外物所累,而能做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了。该思想实际上继承了孟子“不动心”的思想,对道教“无情以顺有”、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思想也有所吸收,是一种无我的精神境界,对后来理学的境界论产生过重要影响。
4. 无名
【答案】“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 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5. 《释私论》
【答案】《释私论》是稽康关于精神境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把“君子”分为两个层次: ①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来说,“君子”应该“越名教而任自然”;
②就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而言,“君子”应该“审贵贱而通物情”。
他认为,公私是主要问题,“显情”、“匿情”都是公私的表现。一个人虽然做了善事,但是他行善的思想感情都不公开,而是被隐蔽起来,这称为“匿情”因此这些人终究有私。有些人虽有“矜尚”和“违道”等缺点,但是如果他公开、不隐蔽其思想感情,这称为“显情”这些人表现出有公。稽康认为,这样讲,对于有善者与有非者皆有好处。这样一来,有善者就能进一步为善,有非者也能受到挽救与勉励。
6.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8.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二、简答题
9. 简论韩非子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1)韩非把古代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上古、中古、近古
他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五蠹》)
(2)“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且持续发展的,他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反对复古守旧。
①由于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所不同,这就是“世异则事异”。
②由于面临不同的问题,因此要采取的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事异则备变”。
假如“有构木钻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鲸、禹笑矣。有决读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由此历史进化思想出发,韩非主张“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意思是不期待因循古代,不认为有一种永远可行的法则,而主张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争于气力
韩非的社会历史观,是为论证他的变法理论作服务的。他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他提出“争于气力”是他那个时代的中心话题,因而他所倡导的法治自然是将“争于气力”的法则纳入其规范范围之内。
10.试简论陈献章的以自然为宗。
【答案】刘宗周称陈献章:“先生学宗自然”陈献章的学问宗旨可以概括为“自然”即一种心灵洒脱不受拘束的状态,又称无滞。
(1)思想内容
①自然
陈献章认为人心与自然一样,自然的生化,四时行,百物生,大化流行。人心也是如此,不能执着于一个地方,这种方法就称为“自然”由此就可以达到洒落、和乐的境界。
②反对用工过于严肃
实际上,陈献章所追求的和乐境界是继承了理学史上濂溪、明道的路线,他反对用工过于严肃,认为这会严重影响到心体的和乐。
③自得
陈献章有时也将这种自然的境界称为“自得”即“不累于外,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莺飞鱼跃在我”采用孟子“勿忘勿助”的方法就可以达到自得。
(2)思想特点
陈献章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和内心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过分注重自然,而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