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哲学史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2.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3. 《华严金狮子章》
【答案】《华严金狮子章》是华严宗创立者唐法藏大师用金狮子作比喻讲解华严宗教义的著作。相传法藏为女皇讲解华严宗教义时,当女皇听到“六相圆融”、“十重玄门”时,感到迷惑,于是法藏随手指着殿前的金狮子,形象地解说了“六相圆融”理论中的总与别、同与异、成与坏三对范畴和“十重玄门”的理论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使得武则天理解了他的基本思想。法藏的弟子把这次宣教记录加以整理,称为《华严金狮子章》,简称《金狮子章》。
4.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 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 “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
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5. 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答案】“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篇》,这是庄子对自己评价。庄子之“道”讲齐同万物,齐一是非,不仅消解了物与物、人与物的对待关系,也消解了世间与出世间、闹市与山林的分割对待关系。在“道”的层面上,世间的一切区分对待,都是极其相对、极其不确定的,都不具本真的意义。因而,在庄子看来,人不可以不在世,不可以不与世俗处,从而对世俗的种种是非、善恶分辨又不可以当真,这是荒诞的。
6. 奇正相生
【答案】奇正相生是指“奇”与“正”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孙子兵法·势》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从作战方法上抽象出“奇”与“正”这一对哲学范畴,“奇”与“正”分别指作战方法的变法与常法。
①在军事部署上,负责正面进攻的部队为正,两侧偷袭的部队为奇; 负责守备的部队为正,机动部队为奇; 钳制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
②在作战方式上,对阵交锋为正,迂回侧击为奇。
③在战争原则上,依照常规,运用一般原则的为正,根据特殊情况,灵活应变的为奇。变法与常法的相互转化,辩证发展是无穷无尽的。
7. 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案】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是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中,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此都有规律可寻,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自汉代以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命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①西汉京房用“二气相感而成体”、“不可执一为定象”来解释;
②晋韩康伯主张“道”是“无之称”其无形体,而有功用,反对以实有来说明阴、阳与道; ③宋代程颐以“所以阴阳者”释“道”以阴阳为“气”;
④朱熹则认为:“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
⑤张载则用气化过程来解释“道”。
8.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中庸》是如何论“诚”的?
【答案】(1)“诚”之内涵
①“诚”本意是指真实无妄。《中庸》中把“诚”的范畴提高到形而上的天道层面,即“诚”是上天本然之属性和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天道公而无私,所以是诚。
③圣人不待思勉而自然合乎中道,来自于天性。普通人则有气质上的遮蔽,不能直接尽天命之性,所以需要通过后天之修养工夫以求诚。
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求诚的工夫。
(2)至诚而后明善与明德而后至诚
《圣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可以至诚而后明善; 而贤人则必须经过学习与修养的工夫,先明德而后至诚。圣人表现出天下之至诚,极尽众人之本性,可以支持天地生养万物,这样便可与天地鼎足而三,人的地位也由此彰显。
(3)君子诚之为贵
《中庸》中提到:“减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减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句话讲的是人道。君子视“诚”为最宝贵的品质,一旦人的本性仁心呈现时,它不仅能成就自我,还会向外扩展,成就他人或他物。
10.理一分殊
【答案】“理一分殊”由朱熹提出,包含两种意思:其一是指理物关系; 其二是指理事关系。
(1)理物关系
“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但这个分不是剖分,而是万物各自享有规定自身之一理,“分”既表明物物之性“未尝不殊”但又统之以“天下之理未尝不一”在“分”中体现“理”之广大精微。朱子用“月映万川”和“随器取量”二例来阐明理物关系。
(2)理事关系
朱子多把“理一分殊”之分读作份。因为事之所事及施事者,都与人密切相关,所谓事直接与人之性份、职份相统。这里的理一是道德原则的理一,而分殊则是在亲亲、仁爱的人间差别上以尽人之性的分殊。儒家思想观念之统系就在此“理一分殊”上落实下来。
综合以上两义之“理一分殊”其实都是对太极原理的分解与展开,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实就是“理一分殊”的关系。
1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区别?
【答案】(1)“兼爱”的含义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他要求人们抛弃血缘与等级差别观念,爱人如己。“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