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童心

【答案】“童心”是明朝李贽的哲学用语,是指纯真之心,是认知的是非标准。“童心者,真心也”“童心”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是冤枉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李贽认为保持童心必须剔除道学的影响,是与儒学经典相异的思想理沦。

2.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答案】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是程颢的观点,其意思是仁不仅表现为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以及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还代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甚至就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就会与自己休戚相关。它强调直接的内心感受体验,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切实地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反对在意念上检点,道理上穷索,而是用诚敬的功夫,慢慢涵养,最后达到对于宇宙全体的直接体验和把握。有了这种体会,就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大乐。程颖的这种思想突出了对于最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和觉悟。

3. 四法界

【答案】四法界是指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把法界分为这四种。①“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

②“理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量,虽有差别,而体性为一,同于一理。也即是无差别性的宇宙真理。

③“理事无碍法界”是指实相之理因事而显,千差万别的事物由得理而存,理事交融,互为依缘而不为障碍。

④“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有分齐的事法,表面上虽有差别,但从一心所显这个角度看,性质为一,故能称性通融一一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四法界代表了对世界的不同的层次的认识。华严宗认为,前三种都是凡夫的认识,后一种属于佛智,即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

4. 取实予名

【答案】“取实予名”出自于墨子的著作《墨子·贵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给予相称的名称,强调“实”是第一性的。在“实”的基础上,看重通过实践来对各种言论进行检验。认为立论要切合实际,而且要身体力行。

5.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

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6. 《论衡》

【答案】《论衡》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由王充编著,共八十五篇。“衡”字本义是指天平,“论衡”就是指评价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析是非之理,以事实为依据,疾虚妄之说。

①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仅仅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②他驳斥鬼神观念,认为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也是“精气”“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

③他明确指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批评“生而知之”的唯心论调;

④他主张人性因享气不同而有善恶,认为人性可改变。《论衡》提倡真和美的统一,将“真美”与“虚妄”相对,并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

7.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8. 气种

【答案】气种是王廷相为了回答“统一的气为什么能够产生不同的万物”而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在宇宙原始物质(元气)中都对应着一种潜在的种子,由于这些种子是不同的,所以由这些“种子”决定的天地万物也是千差万别的。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气种”是具有稳定性的。他提出:“万物巨细柔刚,各异其材,声色臭味,各殊其性。阅千古而不变者,气种之有定也。人不肖其父则肖其母,数世之后,必有与祖同其体貌者,气种之复其本也。”

二、简答题

9. 简述司马承祯《坐忘论》的基本内容。

【答案】《坐忘论》是一部修道明理、入室炼养的道书,由司马承祯所著。

(1)全书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等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层次和步骤。司马承祯结合老庄思想,吸取佛教止观禅定方法,力倡“坐忘”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作用,对后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2)作者认为修“坐忘之法”的第一步是“信”“信是修道之要”。他直接征引“堕肢体,黑出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以为“坐忘之法”的理论核心。在“信敬”的基础上,他在《坐忘论》中以“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的主体形式推定实现“堕肢体,黝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步骤,之后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问题。认为“收心”是“坐忘”之要。其主静说对后来宋代理学家影响非常之大。

(3)《坐忘论》在道教由外丹转向内丹的进程中起了重要理论作用,对俊世道教内丹学也有一定影响,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

10.简述惠施“合同异”的思想。

【答案】(1)惠施与“历物十事”惠施是先秦名辩思潮中“合同异”一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历物十事”主要论述了事物之间的异同关系,强调异同的相对性。

(2)“小同异”和“大同异”

①来源

惠施“历物之意”的第五个命题说:“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同异分为“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

②含义

a. “小同异”是指坚持在事物之间区分异同,一般指人的经验认识或常识。此物与彼物,或同或异; 同可分为大同和小同。“异”也一样,可分为大异和小异。大同者,其异必小; 小同者,其异必大。大同与小同之间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b. “大同异”是说万物毕同毕异。从天地一体来看,万物只是一物,此之谓“毕同”; 从万物的差别来看,万物各是一物,此之谓“毕异”; “毕同”、“毕异”意为万物既莫不相同又莫不相异,这就叫“大同异”。

③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惠施更为重视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相对性,天地万物本无严格的彼此之分,本来就是一体的,个人作为这个一体中的一员,也不应当妄分彼此,而应当对万物施以普遍的爱,这就是他说的“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含义。

11.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案】(1)小国寡民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与国家形态。《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段话对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2)无为而治方天下大安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小国寡民”恰好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对应。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赞同通过对人民控制的加强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