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温州大学体育学院913学校体育学[专业硕士]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体育教学中,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中,学生是( )。
A. 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和管理作用
B. 教的主体,在教学中被教师引导接受有关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C. 学的客体,在教学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接受教师的教育
D. 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接受教师的教育
【答案】D
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不包括( )。
A. 体能的评定
B. 学习态度的评定
C. 健康行为的评定
D. 授课过程的评定
【答案】D
【解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能的评定、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评定、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和健康行为的评价。
3. 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其他学科( )。
A. 单一的
B. 多样的
C. 没有差异
D. 有差异,但不大
【答案】B
4. 中央(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 )。
A.1950
B.1956
C.1957
D.1958
【答案】D
5. 对于复杂的动作,在接受阶段的教学后采用的讲解形式是( )。
A. 侧重法
B. 分段法
C. 对比法
D. 联系法
【答案】B
二、简答题
6. 采用竞赛训练法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案】采用竞赛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是:
(1)竞赛作为手段,运用时要目的明确。
(2)要加强比赛训练的组织工作。
(3)及时对运动员进行道德风尚和意志品质教育。
7. 简述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对系统性。
【答案】课余体育训练的相对系统性是指训练的不间断性和相对专项性。
(1)现代体育训练特别强调系统训练,即指训练是一个连贯的动态变化过程。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长期训练过程中的不间断性和系统性。
(2)课余体育训练是体育训练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以培养后备人才为主。与专业体育训练相比,课余体育训练中专项内容不是非常突出。
8. 怎样理解教学设计的含意?学习和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
体育教学设计是针对体育教学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方案的设计过程。它是指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从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体育教师、学生、场地器材、体育教学环境以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等各方面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教学行动方案,并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评价和修正行动方案的过程。
(2)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
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突出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进行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特点,运用了相应的体育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体育教学设计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体育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设计是在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的整体设计。
9. 简述血压测试的步骤。
【答案】(1)测量血压前,手臂上臂最好裸露出来,也不能把长袖袖子卷起来造成压迫上臂血管,而造成血压值不准确。
(2)取坐位,手掌向上平伸,肘部位于心脏水平,
上肢胳膊与身躯呈
拳。 角,手放轻松勿握
(3)将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不能缠在肘关节部)。袖带的下缘距肘窝约l-2cm 。袖带卷扎的松紧以能够刚好插入一指为宜。
(4)测量血压时候也不要说话,不要屏住呼吸,要自然呼吸。
(5)测血压需一次完成,若未完成则应松开袖带,休息2〜3分钟再重新测量。
(6)测血压过程中如发现血压有异常,应等待一会再重测。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分钟,且测量的部位、体位要一致。
(7)开始测量血压时可双臂血压皆测量,如果双臂血压不同,通常左臂的血压值会略高于右臂,记录时应以高的测量数据为准。
(8)高血压患者需定时监测血压,最好每次都能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进行测量,把所测量的血压值记录下来,以便对照,进行自我健康保健。
10.简述学校体育利于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因。
【答案】学校体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能因势利导的对青少年实施思想教育。
(2)以集体为单位的运动形式有利于对学生实施教育。
(3)体育竞赛、评比等特殊教学活动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11.安排周训练主要考虑哪几个因素?
【答案】安排周训练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周训练在本训练阶段中的地位和作用。
(2)应将技术、战术、身体素质训练交替安排,相互调节。
(3)应考虑项目特点安排训练方法。
(4)要坚固学生的学习、生活制度,全面考虑,使之相互促进,避免干扰。
12.简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具体内容。
【答案】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自我完成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锻炼身体,虽有教师的指引和启迪,但必须亲自参加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由他人代替。
(2)完成认识活动的能动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客体和参与锻炼身体的实践,虽有教师、教材和学校的各种安排,但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创造性的学习,能动的发展自己。
(3)制约的作用
所谓制约作用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校教育管理,都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为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