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616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2. 传播效果 【答案】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含义:(1)在微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是指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2)在宏观方面,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3.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 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力一面进行加工整理,

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4. 媒介事件

【答案】媒介事件就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有计划、有目的的策划并执行,以大众媒体为媒介和渠道,向受众进行有目的传播的事件及其过程。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①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即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事件;

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定义的“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媒介事件具有二个特点:

①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②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

③由于媒介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相当的“知名度”。

5.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和补充的信息传播模式。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_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二、论述题

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工C )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半年增幅高达208.9%,暴增至1.95亿。微博用户被形容为“爆发”式增长。在手机网民中,己经有34%的使用者使用了手机微博。可见,微博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请您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的传播学理论带来了哪些冲击和影响?

【答案】微博的传播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了传统的传播学理论:

(1)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的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方式

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主要讨论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而现在议程设置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分散的个人。

(2)粉丝文化改变了传统传播学理论中对意见领袖的界定

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意见领袖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关注大众媒介的报道,然后他们利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将媒介信息传达给不直接接触媒介的人。而在微博传播中,意见领袖不需要丰富的阅历或知识,也不需要把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解释给其他人,意见领袖只需要简单的转发或评价,就可以引起大量粉丝的关注。

(3)消息内容及消息发表的自由度高,改变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

微博内容虽然有时也会受到微博平台的监管,但是微博用户众多,发布内容海量,这是得微博平台运营者的把关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微博的内容自由度很高,不需要遵守传统媒体的语言规范,所以微博上经常出现一些有特殊含义的代码和网络语言。这些使得网络把关和传统媒体把关出现巨大差异,给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4)碎片化的文本,可辐射更多的微博使用者

微博文本的碎片化,使得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在传统博客的写作中,博主习惯于长篇大论,这在无形中设置了博客的门槛,微博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

如Twitter 在首页显示的只有9条用户发来的信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隔秒刷新就会出现变化。网站管理人员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又如中国微博客网站对5"12汉川地震信息进行议程设置,叽歪网推出了地震专题,但是还不足以将所有的与地震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整合,从而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

微博的碎片化写作,是传统博客系统化、长篇大论写作之外的一个写作天地。无须精湛的写作技巧,只要会识字写字,都可以在使用微博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5)简短写作,快捷发布,实时交互传播

简短写作和快捷发布,促成了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微博机制,使得用户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群类,群体传播得到凸显,而大众传播在被弱化。传统博文发布之后,经过网站博客编辑的审阅才有可能把优秀的博文放置到网站博客首页,博文才会被更多人关注到,除此之外,用户只能关注到自己好友的更新。

微博作为即时互联网,它发布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到用户的手机或者其他即时通讯软件上。不但能关注到自己的好友,还能关注到所有人的最新信息更新。2010年两会期间,很多媒体记者和明星委员用微博第一时间传递信息并与博友交流互动。

(6)微博社会化、个性化,自媒体特性更加突出

公民利用微博进行现场报道,会越来越接近媒介、接近新闻领域,微博带来了全民新闻时代的到来。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保证让公民有话说,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话语权,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呈现自己,而且整个过程的实现简单。微博用户发布信息可以不需要深思熟虑,处于随时随意发布的状态,其个人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更为明显。微博作为自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微博的速度与力量不容忽视。2009年末上海地铁站出现事故后,不少在现场的网友都在第一时间内把图片发布到微博上,让新闻事件中传播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7. 请阐述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答案】迄今为止,人类经历了三次大的媒介形态变革: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以及数字媒介。从而形成了媒介形态的五个发展时期: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数字多媒体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的产生,出现了第一种媒介形态。但是,语言又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同时也是人的思维本身。口语传播进行的是小规模的近距离的社会群体或群落内的信息传播,提供的是近距离的传递和交流,所涉及范围有限,并且记录性差。

(2)文字传播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