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616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即信息
【答案】“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曾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一一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一一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2. 议程设置理论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受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各项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理论假说。它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以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 大众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理论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活动在受众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与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不同,一般而言,后者是指对“思考方式”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的方式来加强或改变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或观点; 前者是指对“思考对象”的影响,即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
机构。换言之,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们认为重要的部分或力一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3. 休眠效果
【答案】休眠效果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立即得以发挥而处于一种“体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它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上看,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 网络成瘾
【答案】网络成瘾,即网瘾。网瘾症又称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控; 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 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网瘾症有五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视听成瘾。同时,网瘾症也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
5.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包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二、论述题
6. 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通过信息选择为统治阶级服务?
【答案】资本主义媒介在本质上是垄断资本或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工具。批判主义学派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那种直接宣传己很难奏效,现代资本主义传媒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新闻或信息内容的选择,来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传播内容中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民主和自由,制造“幸福生活”印象,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以求增强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心力。
(2)通过无休止地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和把他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注意力。
(3)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一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变形为抽象、暖昧的“我们与他们”、“市民对官僚”、“温和的多数与好斗的少数”、“英国人(或美国人)与他们的敌人”的对立和冲
突,抹煞阶级统治关系,抑制劳动阶级意识的成长。
(4)它们以传播通俗文化为名,实际上主要是选择通俗文化中落后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内容加以传播。例如,英国的劳动阶级中一方面存在着性别歧视、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仟感、对皇室和贵族的崇拜以及宿命论等落后意识,另一方面也有着基于社会主义思想传统的先进文化。大众传媒片面地夸大前者,对后者则持歪曲和排斥态度。
7. 结合当前的网络传播,谈谈你对“把关人”理论的看法。
【答案】“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随着电子传媒的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后,网络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力,向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不是一个单纯的大众传播介质,它的身上还散发着人际传播的活力。人际传播是个人(个体系统)与个人(个体系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而大众传播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很明显,网络既有大众传播媒介的专业化、组织性、广泛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人际传播的多渠道、多含义、双向性、互动性及非制度化的特点。但从整体上、宏观上来看,网络作为大众媒介的特性强于人际传播,它是新兴的具有虚拟现场交往感的公开传播媒介。正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质,在大众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把关人”面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下面将“把关人”理论具化为实践中的新闻选择,在这个层面上对网络新闻时代的“把关人”理论进行探讨。
(1)“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
新闻选择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中国的宣传力一针认为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因此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审查。直到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传媒的自负盈亏时代,市场标准一一受众的兴趣和需要,越来越受到新闻把关人的重视,特别是都市报之类纯商业操作的媒体,他们在小违背当前宣传政策、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完全以受众的需要作为新闻选择的尺度。网络媒体一一大部分为靠商业资本运作的盈利公司一一更是完全改写了“把关”标准。
当前,国内从事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有两种媒体:一种是以人民口报网络版为代表的新闻媒体网站; 另一种是新浪网领头的商业网站。前者的建立初期只是传统媒介内容的电子化,而后者凭借精明的商业头脑,建立伊始便以受众喜好作为新闻的把关标准,果然在很短的时间内确立了形象的可亲性,点击率直线上升,从而带来可预测的隐性效益,走上资本的良['循环。商业网站新闻的成功使新闻媒体网站审度自身,纷纷为新闻选择重定“关卡”,抛弃过份政治化的宣传导向,力求走受众路线,向市场化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