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谢林的绝对

【答案】谢林的绝对是其同一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绝对”是指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和一种不自觉的客观精神力量。“绝对”作为普遍性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它的特殊表现是对立的发展。对立的双方只有量的差别。他认为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一种预定和谐,所以主客体是“绝对同一”。“绝对”只能通过自我意识显现,而自我意识的活动就是理智直观。因此,他认为我们只能借助于理智直观来认识和理解“绝对”。

2. 波菲利问题

【答案】波菲利问题是公元3世纪时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注释》中提出的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为: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还是仅仅存在于理智中; ②若共相独立存在,那它们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共相是无形的,那它们是与感性事物相分离,或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且与之相一致。波菲利问题后由波埃修斯引进经院哲学,并成为12世纪经院哲学争论的焦点。

3. 康德的意志和意欲

【答案】意志是指自我决定的能力,是由我们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所决定的,是应当和义务的源泉。意志与自律、自由和自发性相联系,并与实践理性自身同一。意欲是选择或决定的能力,它既被意志决定,又受感性的影响。意欲由外在原因所决定,属于他律。它在绝对命令和欲望之间作选择:它选择绝对命令,因而是善; 它选择按照欲望活动,因而是恶。康德的意志与人的选择能力相分离,如此,既维护了善良意志又解释了恶存在的原因。

4. 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答案】“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是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在《论基督肉身》中提出的观点。他强调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理性的对立,国为理性所产生的荒谬感恰好证明了理性的局限,理性无法把握上帝存在的真理,极力贬低理性,反对通过理性的方式来理解《圣经》。这体现了他本人极端的信仰主义的立场。基督教“信仰至上”的原则顺应了当时基督教发展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用理性来论证信仰更有利于基督教世界的形成,所以后来德尔图良的学说逐渐成为异端。

5. 黑格尔的异化

【答案】黑格尔的异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活动,某物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使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某物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是先从绝对理念出发,再异化为自然界,最后在更高阶段克服异化返回自身。他认为,每个范畴都必须异化为它的对立

面,对立面原先就包含于这个范畴中,在异化状态中,通过在更高阶段的运动达到更高的统一,而统一自身需要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异化。异化是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每个人异化于自我和社会实体。

6.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答案】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对观念的一种分类。关于天赋观念的概念有几种观点:①天赋是发源于心灵本身,而不是来自于经验; ②在出生时,天赋是指潜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经验以某种方式使它们显示出来; ③它们是由我们天生具有的倾向形成的。按照观念的不同来源,笛卡尔把所有的观念分为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三类。他认为天赋观念是上帝赋予我们的,因此是不会错的,并将天赋观念作为我们获得普遍必然的知识的基础和出发点。

7. 三位一体

【答案】三位一体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教义,又称三一神论,建立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尼西亚经》。它主张“一个存在,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为同一本体和父、子、灵三个位格。圣父是耶和华上帝; 圣子是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 圣灵运行于世界,作用于人心,使人知罪、悔改、成圣。三位格虽平等独立但不是分离的存在,它们具有同一本质,是完全的合一,作为一位神。这种观念受了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三本体”的影响,带有思辨色彩和神秘主义成分。

8. 唯名论

【答案】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共相”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分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二、简答题

9. 简述笛卡尔的科学方法的规则。

【答案】笛卡尔认为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而数学方法是普遍适用的。但他认为与数学不同,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质的,因此,应该先分析、寻找确定的第一原则,再运用综合,进而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按照先分析后综合的顺序,笛卡尔建立起四条方法论的规则:

(1)第一条

决不把任何没有明确地认识其为真的东西当作真的加以接受,即避免仓碎的判断和偏见,只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的呈现在心智之前,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放进判断之中。这条规则说明了分析的必要性,指出分析的目的是找到无可怀疑的、确定的“阿基米德点”。

(2)第二条

把所考察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适当地、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这条原则说明分析是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分析的结果要尽可能地细致到可以满意地解决为止。

(3)第三条

按照次序引导思想,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逐渐地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即便那些彼此间并没有自然的先后次序的对象,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这一条是说综合的过程是从分析的结果出发,由简单的、确定的真理一步一步推导到复杂的道理。

(4)第四条

把一切情况尽量完全地列举出来,尽量普遍地加以审视,以保证毫无遗漏。这一条指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小能半途而废,彻底的分析和全面的综合才能达到完全的真理。

10.简述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分类和功能的观点。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的事物运动的原因。

(1)对以往灵魂观的批判

①对柏拉图的灵魂观的批判

柏拉图倾向于把灵魂当作独立的运动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必须要有一个宿主,灵魂的活动是宿主的活动。因此,感情和知觉等活动不仅是灵魂自身的活动,也是宿主的活动;

②对二元论的批判

二元论把灵魂和身体看成两个分离的实体。关于这种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灵魂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那么就不能解释两者在本性上的适合,灵魂不能以任何一种形体为工具,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能被归结为实体之间的外在关系。

(2)灵魂的定义

①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在宇宙中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有生命的事物比无生命的事物更高级。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无生命的事物没有灵魂。

②他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灵魂是生命的现实性原则。

③生命是靠自身摄取营养和生灭变化的运动过程。生命有潜能和现实两个方面,潜能即身体的潜在能力,灵魂使身体的潜能转变为现实的生命活动。即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这种原因是自因,与从外部推动生命的事物做位移运动的推动力小同。

(3)灵魂的分类

一切有生命的实体都有灵魂。有生命的实体分植物、动物和人三大类,灵魂也相应地分成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

①特点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类灵魂在逻辑上是按照种和属的顺序排列的,在事实上则被排列为由低到高的等级。

a. 植物灵魂是灵魂的最普遍的种,包含在一切灵魂的定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