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北大学教育学院中外教育史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单选题

1.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于}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社会性和历史性

C. 相似性和差异性

D. 现实性和潜在性

【答案】B

,是马克思【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教育性质的认识。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这段话集中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2. 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B. 终身教育主要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c. 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答案】B

【解析】在教育目标上,终身教育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B 项的说法过于狭隘。

3. 蔡元培在改革北大时,提出了什么办学原则? ( )

A. 尚自然、展个性

B. 五育并举

C. 教育独立

D.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答案】D

4. 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

A.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B. “叩其两端而竭焉”

C.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D. “君子之教,喻也”

5. 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改革以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现代中学为主体的“三分制”中等教育体系,试图消除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的不平等,人力推动建立( )。

A. 统一学校

B. 国立中学

C. 中间学校

D. 综合中学

【答案】D

6. 小明亲眼日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

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

A. 亲历学习

B. 观察学习

C. 迁移学习

D. 试误学习

【答案】B

,是指学习者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且无【解析】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

需直接强化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4个彼此相联的环节:注意,保持,动作再生,强化与形成动机。迁移学习,是指己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虚席的影响,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试误学习,是说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试误)过程而自动形成的,不需要以观点为中介,这个说法是在学习的联结理论中出现的。小明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逐步模仿而使自己获得榜样的行为,属于观察学习。因此,答案选B 。

7. 京师同文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了( )

A. 导师制

B. 个别讲授制

C. 班级授课制

D. 导生制

【答案】C

8. 下列不属于朱子读书法的是( )

A. 联系实际

B. 虚心涵泳

C. 切己体察

D. 熟读精思

9.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戊学制

【答案】C

10.在英国教育史上,促成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教育法案是( )。

A. 《福斯特教育法》

B. 《巴尔福教育法》

C. 《费舍教育法》

D. 《巴特勒教育法》

【答案】B

1902年,【解析】在建立郡议会和郡独立市的基础上,英国政府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巴

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所制定和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它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对后来英国教育领导体制和中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福斯特法案》是英国1870年颁布的,提出了强迫初等教育,该法案大大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费舍教育法案》是英国在1918年颁布的,该法案对英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巴特勒法案》是英国在1914年颁布的,该法案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及其重要的一部法律。该法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

,结束了二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形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对以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答案选B 。对于法案的意义,是一定要多加注意的。

二、名词解释

11.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