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某学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照片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下面是该研究的实验方法部分。依据材料回答:
(1)该“方法”中有几处明显的问题,请至少指出其中4处并加以完善。
(2)说明如何通过偏好判断任务检验是否产生内隐记忆。
【答案】2. 方法
2.1被试
某校心理学专业二年级A 班全体同学60名。其视力或矫正
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实验仪器
某品牌计算机。
2.2.2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32对分别表达四种情绪(喜、怒、哀、惧) 的面部照片为材料,其中16对为彩色照片,16对为黑白照片。
2.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图片类型:彩色照片、黑白照片) (注意对象:目标照片和非目标照片) (任务类型:再认任务和偏好判断任务) 的被试间设计。
2.4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随机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16对照片,其中8对为彩色照片,8对为黑白照片。每对照片中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为标记)和一张非目标照片。目标照片以随机方式一半在计算机的左半部呈现,一半在右半部呈现。所有被试均观察目标照片,并要求正确报告出照片所表达的情绪。每对照片呈现时间为2秒,然后消失,并要求被试尽快判断所表达的情绪,直到16对照片呈现完毕。
被试休息5分钟后,进入测试阶段。测验时呈现16张照片,其中一半是学习过的照片,另一半是新照片。所有新照片呈现完毕后,再呈现学习过的照片,直到16张照片呈现完毕。所有被试先进行再认任务,然后进行偏好判断任务。
(1)错误和完善方法如下:
错误①:抽样方法不正确,应采取随机抽样或其他科学的抽样方法。
错误②:没有对被试的颜色视觉是否正常进行测定并说明,应加以测定并说明。
错误③:被试问设计,
应为被试内实验设计。
错误④: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材料,应在计算机屏幕的某一固定部位呈现材料,同时平衡目标和非目标照片的位置效应。
错误⑤:所有新照片呈现完后再呈现旧照片,新旧照片应按随机顺序(或其他可抵消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方式)呈现。
(2)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与外显记忆不同的特点在于:不完全遵循外显记忆的遗忘规律:启动效应随时间推移没有或很少降低,也不明显受到干扰因素的影响。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词干补笔法、偏好判断法等。
其中偏好判断任务是一种内隐记忆的间接测量方法,被试学习某些材料后,对呈现的包括学习过和未学习过的材料,作出喜好判断。为排除干扰,在学习与测验之间可插入分心测验。若被试在偏好判断中对学习过的材料表现出较高或较低的倾向水平,则可据此判断被试完成测验任务时有无意识加工的参与。
题目中,第一步,在测试阶段,随机呈现16张新旧照片,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喜欢每张照片。第二步,计算被试喜欢新旧照片的数量,若被试对旧照片的喜欢数量显著超过对新照片的喜欢数量,则产生内隐记忆。
2. 某研发机构开发了一套适合于5岁幼儿阅读能力训练的游戏产品,欲通过比较该产品使用三个月前后幼儿阅读能力的变化,以确定其有效性。请针对该目的提出具体实验设计方案,说明理由;并对预期的实验数据给出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根据题意,考虑到5岁儿童的阅读能力及其发展速度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而且在实验中,往往只能做到随机分配被试,很难做到随机取样,同时考虑到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考察使用游戏产品前后儿童阅读能力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中使用前后测设计。前测的练习效应和成熟等影响可以通过设计控制组进行平衡。
(1)具体设计方法
①第一种实验设计方案。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该设计的自变量为是否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因变量是幼儿的阅读能力,额外变量包括被试选取、历史成熟、实验组控制组学习内容是否相同等。由题意,通过前测可以获得所抽取样本的最初水平,再与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实验处理的效应。同时,为了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等额外变量,增加了控制组。为了降低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之间的选择偏差,采取了随机分派被试的方法。
②第二种实验设计方案。同样采取前测后测方法,只是分配被试的方法不同。除了随机分派之外,还可以利用匹配法进行分配被试。因变量、自变量、额外变量同上。前测后测可以控制较
有效的控制历史、成熟的因素,匹配的方法选择被试也较有效的控制了被试选取中产生的误差。
(2)实验方法的选择原理
真实验设计的本质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有效地操纵研宄变量。实验设计中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①随机分配被试是保证实验组和控制祖被试特征相同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排除了被试取样偏差导致的系统误差。
②实验设计中还常采取匹配方法,即将在各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上相近或相同的被试匹配成对,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组被试的相等性。但实际上配对的因素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保证被试的所有相关因素都相同,而且这种方法比较烦琐,因而不如随机取样方法运用得广泛。
③在实验程序安排中,前测和控制组用于消除或平衡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际上由于采用随机取样,使得前测的意义有所降低,因为前测也可能引起一定的练习效应。一般来说,如果采用随机原则选取和分配被试,是否需要前测视具体实验而定。
(3)具体统计分析方法
①t 检验
统计思路:
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的实验验组前后阅读能力变化;
代表未接受产品训练的控制组或者匹配组前后阅读能力的变化;
就表示接受游戏产品训练引起的阅读能力变化即产品的有效性。
具体统计检验:
分别进行实验组前、后测(
组()相关样本t 检验。
(分别代表相比较的两组的平均数)
计算方法不同。由于研
的计算公式为
:)相关样本(检验,控制组或匹配组前、后测()相关样本t 检验,后测的实验组、控制组()独立样本t 检验,或者后测的实验组、匹配t 检验公式为为两样本平均数差数分布的标准误,
相关样本和独立样本的宄中,两总体都是正态分布,两总体方差都未知,当通过随机分配被试时,
代表实验组的方差,代表控制组的方差。当通过匹配方法分派被试时,
,公式为:其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