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军医大学应用心理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一项英语单词记忆实验中,要求一批被试分别采用机械式、联想式、理解式方法记忆。100个英语单词。各组被试正确回忆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试检验各组方差是否齐性。[取)
【答案】用最大F 比率法进行齐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已知:最大方差
三组被试人数分别为
(2)计算F 值
(3)计算自由度
分子自由度:rf/=3l-l=30
分母自由度:办=29-1=28
(4)查Fmax 临界值表 查表
(5)结论
因此,方差齐性。
2. 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宄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案】发展心理学研宄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1)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
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宄,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
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S-R 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
③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刻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有机体在生理基础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提供足够的刺激,儿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补偿。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还应当看到,人类的发展关在研宄中,应该注意不要把发展的“快速期”误认为“关键期”
键期和动物的印刻现象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心理机能比动物的印刻高级、复杂得多;其次,这个时期也远不是十分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这种心理机能也不像印刻那样有或者没有,通常表现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3. 运用发展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知识,谈如何解读成年早期青年的心理信号并达到对他们的共感理解。
【答案】(1)运用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解读成年早期青年的心理信号,以达到对他们的共感理解
成年早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身心发展趋于稳定成熟,智
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建立起家庭并创立事业,开始全面适应社会生活。这一时期的个体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从成长期到稳定期的变化,包括生理、心理发展,性格、生活方式的稳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家庭,社会职业稳定,且能忠于职守。
②智力发展到达全盛时期,思维方式由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为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思维更加具有相对性、变通性、灵活性、整合性和实用性,并开始在不同领域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创造力。
③恋爱、结婚到为人父母。
④创立事业到紧张工作。
⑤困难重重到适应生活。
(2)运用咨询心理学的知识,解读成年早期青年的心理信号,以达到对他们的共感理解 ①应站在成年早期青年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来访者考虑,不让他们认为教育者是父母的“共谋者”、“发言人”或“代理人”。
②对自我比较强的成年早期青年可以给予积极正面的启发和引导。
③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理论,以正确判定成年早期青年出现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时现象还是不适应症候,以确定心理咨询的方针。
4. 临终心理有哪几个阶段?
【答案】医学心理学家认为,当人身患绝症,并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心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1)怀疑和否定期。“我不会死的! ”正是此时病人的心理状态,从而表现出对医生的不满和怀疑,这种否定情绪可暂时免除其对死亡的忧郁感。
(2)忿恨期。一旦病人得知死亡已不可避免时,烦躁不安、无端生气、攻击和敌意是此期突出的行为表现。此时,应耐心帮助病人,疏导其情绪。
(3)自责期。随着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承认,病人情绪反复,喜怒无常。喜欢回顾往事,责怪或追悔早年的错误,感到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希望看到子女完婚、孙子出世等。
(4)抑郁期。病人的感觉和反应迟钝,抑郁寡言,长吁短叹,对任何事物麻木不仁。这时若极力劝慰病人,往往适得其反,引起逆反心理,甚至导致精神病发作。
(5)绝望期。病人静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惧怕孤独但不愿吵闹,情绪趋于平和,甚至有些快感。多数人不愿死在异乡或医院里,希望回到家中与亲人厮守在一起。
5. 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
【答案】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同化